成语拼音:sān liù jiǔ děng
成语解释: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么三六九等儿的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种种差别
繁体字形:三六九等
英文翻译:various grades and rank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等:1.等级:同等。优等。2.种;类:这等事。此等人。3.用于等级:二等舱。共分三等。4.程度或数量上相同:相等。等于。大小不等。5.同“戥”(děng)。6.姓。7.等候;等待:等车。请稍等一会儿。8.等到: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9.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北京、天津等地。纸张文具等等。10.列举后煞尾: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三六九等”这个词儿,乍一听像在说数字,其实它背后藏着对人、事、物分等级的意思。比如菜市场里大妈挑西红柿,捏一捏、瞅一眼就分出了“特价处理的”“普通货”“精品礼盒装”——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三六九等?
为啥人总爱分等级? 这问题得往人性深处挖。远古时期打猎,谁跑得快、力气大就能多分肉;后来种地,家里田多的成了地主;现在职场里也讲究职级薪资档。这种分类像本能,帮人快速做判断,但一不小心就容易贴标签。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部门聚餐总按资历排座位。有次我故意把新人的椅子往主桌挪了半米,老张瞪圆了眼,小王却笑得见牙不见眼。您说这挪的是椅子吗?分明在戳破那层看不见的等级膜。
等级划分全是坏事吗? 倒也不尽然。医院急诊分轻重缓急能救命,学校按年级教学更科学。关键是别让等级变成铁栅栏。就像小区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开处理对谁都好,但要是硬说某类垃圾天生低贱,那味儿就不对了。
有回在古镇看见件趣事儿:百年老茶馆里,穿绸衫的老茶客坐八仙桌,游客挤条凳,外卖小哥却能倚着门框跟掌柜唠嗑。掌柜私下说:“按老规矩该分三六九等,可如今啊,进门都是客。”这话听着舒坦,透着股子通达劲儿。
说到底,等级就像尺子,量长短可以,量人心就偏了。咱老祖宗造字时,“等”字本意是竹简排列整齐,后来才引申出差别。或许该学学竹子,既保持节节分明,又能随风弯腰。毕竟人生海海,谁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最高那层台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