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繁体字形:不寒而栗
英文翻译:shiver all over though not cold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栗:1.栗子树,落叶乔木,叶子长圆形,花黄白色。果实为坚果,包在多刺的壳斗内,成熟时壳斗裂开而散出。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通常指板栗。2.这种植物的果实。3.(Lì)姓。4.发抖;哆嗦:战栗。不寒而栗。
哎哟,咱们今天来聊聊“不寒而栗”这个成语。你说它到底是形容啥感觉呢?说白了,就是明明没刮风没降温,人却突然浑身一激灵,像被冰水浇了个透心凉!比如说啊,半夜看恐怖片的时候,主角突然回头露出一张惨白的脸——这时候你后脖颈子“唰”地发麻,这就叫“不寒而栗”嘛。
等等,这成语只能用在恐怖场景里吗?当然不是啦!比如你听说同事被公司突然裁员,明明自己工作稳定,却忍不住想“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这时候心里那种凉飕飕的危机感,不也是“不寒而栗”吗?你看,这词儿用得妙就妙在,它能把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变成摸得着的身体反应。
话说回来,这成语为啥能流传千百年?要我说啊,老祖宗真是会抓重点!就像上次我在博物馆看见商周的青铜器,那些狰狞的饕餮纹盯着人看的时候,明明隔着玻璃罩子,却让人感觉有股阴风从脚底板往上窜——这不就是“不寒而栗”的活教材吗?咱们的汉字啊,能把抽象的感觉钉在纸面上,真是绝了!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社会反而让这个成语有了新玩法。比方说刷手机突然弹出“银行卡异常”的诈骗短信,虽然知道是假的,但手还是忍不住抖了一下对吧?这种科技时代特有的“数字寒意”,不也完美适配“不寒而栗”吗?所以说啊,老词儿用出新味道,关键看咱们怎么灵活运用。
最后唠叨一句,适度的“不寒而栗”其实是好事儿。就像过山车刚启动时那种既害怕又兴奋的感觉,能让我们对未知保持敬畏。下次遇到让你后背发凉的事儿,不妨咂摸咂摸这个成语——说不定还能品出点人生哲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