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g jīn dòng gǔ
成语解释: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打的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傷筋動骨
英文翻译:be injured in the sinews or bones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筋:1.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筋骨。2.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青筋。3.肌肉的旧称。4.像筋的东西:叶筋。钢筋。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伤筋动骨”这个词,字面上看像是身体受伤,但实际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大动干戈”的改变。比如朋友抱怨:“公司最近调整部门结构,简直是伤筋动骨,连食堂菜单都换了!”这时候,他说的不仅是流程变化,更在吐槽这种改变带来的不适感。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用“伤筋动骨”形容重大改变?其实这和中医理论有关。筋骨是人体的支撑系统,一旦损伤需要长期休养。延伸到生活中,那些触及根基、影响深远的变动,自然让人联想到“伤筋动骨”的阵痛。
举个例子,老城区改造时,居民们常说:“拆掉百年老宅确实是伤筋动骨,但新修的下水道解决了淹水问题。”这里既承认了改变的代价,也看到未来的益处。这种辩证视角,恰恰是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具备的。
我观察到,职场中“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往往引发两极反应。有人抗拒:“系统用了十年,改起来太麻烦”,也有人期待:“早该升级了,长痛不如短痛”。个人认为,关键不在于改变幅度大小,而要看是否对准了真问题——就像骨折后接骨,虽然痛苦,但能让肢体恢复功能。
再比如家庭教育领域。有位家长分享:“给孩子转学就像伤筋动骨,新环境让他半个月睡不着觉,但现在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例子揭示:有些改变的短期代价,可能换取长期发展空间。重要的是在行动前做好风险评估,就像骨科手术需要精确的CT扫描。
最后想说,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伤筋动骨”成为常态。与其抗拒改变,不如培养应对变化的“骨骼强度”——建立弹性思维、储备应急方案、保持学习能力。毕竟,伤过的筋骨愈合后,往往会变得更加结实耐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