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ēng duō zhōu shǎo
成语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成语出处: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僧多粥少
英文翻译: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僧:1.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僧人。僧衣。[僧伽之省,梵saṃgha]2.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粥:[zhōu]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江米粥。八宝粥。盛一碗粥。[yù]同“鬻”。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少见多怪。2.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账算错了,少一块钱。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3.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4.亏欠: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5.暂时;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爷:恶少。阔少。3.姓。
“僧多粥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和尚多而粥少,常用来比喻资源有限但需求者众多的情况。比如公司里有一个晋升名额,却有十个同事竞争,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感叹:“真是僧多粥少,机会太抢手了!”这种情况下,人们既要努力争取,也要学会调整心态,毕竟资源有限是客观现实。
有人可能会问:生活中哪些场景容易遇到“僧多粥少”?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热门景区的节假日门票。当百万游客抢购仅有的五万张门票时,抢票页面卡顿的瞬间,每个人都在亲身演绎这个成语。这时候拼手速、拼策略,甚至拼点运气,都成了解决问题的有趣尝试。
更深一层想,资源分配是否只能靠竞争?其实不然。比如社区里的共享图书角,原本二十本书要满足五十位居民的阅读需求,看似典型的“僧多粥少”。但通过建立轮换借阅制度,大家反而形成了互相推荐好书、定期交流的习惯,有限的书籍流动起来后,资源利用率翻倍提升。这说明困境中藏着创新的可能性。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动态性。就像家里三个孩子分一块蛋糕,妈妈灵机一动把蛋糕做成迷你纸杯蛋糕,数量翻了三倍。有时候突破“不够分”的困局,只需要换个思路重新切分资源,或者创造新的价值增量。毕竟,资源的总量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最后回到核心问题:如何应对僧多粥少的局面?答案或许藏在平衡之道里——既要承认客观限制,也要保持主观能动性。就像早高峰的地铁,虽然车厢拥挤,但有人选择错峰出行,有人开发出通勤时间学习法。当竞争无法避免时,把注意力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往往会打开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