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rán wù zuò
成语解释: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静思
繁体字形:冥然兀坐
英文翻译:Sit still
冥:1.昏暗:幽冥。晦冥。2.深奥;深沉:冥思。冥想。3.糊涂;愚昧:冥昧。冥顽。4.迷信的人称人死后进入的世界;阴间:冥府。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兀:[wù]1.高而上平;高高突起。2.形容山秃。泛指秃:兀鹫。[wū]〔兀秃〕也作兀突。水不凉也不热:兀水。
坐:1.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请坐。咱们坐下来谈。他坐在河边钓鱼。稳坐江山。2.乘;搭:坐船。坐火车。3.(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这座大楼是坐北朝南的。4.把锅、壶等放在炉火上:坐一壶水。火旺了,快把锅坐上。5.(坐儿)同“座”6.因……犯罪,触犯法律7.枪炮由于反作用而向后移动;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步枪的坐劲儿不小。这房子向后坐了。8.瓜果等植物结实:坐果。坐瓜。9.指定罪:连坐。反坐。10.形成(疾病):打那次受伤之后,就坐下了腰疼的病根儿。11.表示无缘无故: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说到“冥然兀坐”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它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意是形容人静坐沉思的样子。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深夜的办公室里,老张盯着电脑屏幕冥然兀坐,键盘声停了半小时——他正在为项目方案的关键环节绞尽脑汁。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于严肃场合吗?其实不然。周末的咖啡馆里,穿卫衣的年轻人对着窗外的银杏树冥然兀坐,手机倒扣在桌上,手里转着凉透的咖啡杯,这画面同样适用。现代生活的各种场景中,专注的状态本就有多种面貌。
我曾在图书馆见过有趣一幕:穿校服的中学生摊开五本练习册冥然兀坐,左手还捏着啃到一半的饭团。这种“沉浸式学习”的状态,意外地让成语焕发新意。可见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活用,不必拘泥于古意。
为什么要用这样生僻的成语?当“发呆”“放空”这些常用词难以精准传递那种带有思考深度的静默时,“冥然兀坐”就像给画面加了层柔焦滤镜。它既包含身体姿态的静止,又暗含思维活动的涌动,这种矛盾张力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公园长椅上常有老人冥然兀坐,但他们的状态与年轻人截然不同。花白头发的老者望着嬉闹的孩童,眼神里沉淀着七十载光阴,这种静止更像岁月打磨后的通透。同一个成语,因主体不同而折射出迥异的人生况味。
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能让人冥然兀坐的事物愈发珍贵。或许是读到某段直击心灵的文字,或许是目睹晚霞染红天际的瞬间。这种主动选择的暂停,本质上是对碎片化生活的温柔反抗。当我们谈论这个成语时,其实在探讨如何守护专注力这片精神绿洲。
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常见这样的场景:画布前的人冥然兀坐,调色盘上的颜料渐渐干结。这种表面静止的状态,实则是灵感风暴来临前的蓄力。就像春笋破土前在地下积蓄养分,创造性思维往往诞生于看似停滞的深度思考中。
下次看到有人对着窗外发呆,别急着打断。或许他正在经历思想的蜕变,又或许只是单纯享受片刻宁静。冥然兀坐从来不是浪费时间,它像给心灵开的透气窗,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