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
  • jīn
  • bāi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ēn jīn bāi liǎng

成语解释:比喻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过分计较

繁体字形:分斤掰兩

英文翻译:pinch pennies

分斤掰两的意思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掰玉米。掰成两半儿。小弟弟掰着手指头数数儿。“擘”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成语评论

哎呦喂,各位看官,今儿咱们来聊聊“分斤掰两”这个成语。你可能会挠头问:“这词儿啥意思啊?听着就像菜市场砍价的场面!”说白了,它就是形容人特别计较细枝末节,连一斤一两都要掰开算清楚。比如隔壁张婶买菜时非要把葱叶子一片片数清楚才肯付钱,这就是典型的“分斤掰两”。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计较细节难道不好吗?精细点不是更靠谱?”嘿,您别说,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啊,关键得看场景——要是记账核数据,当然得“分斤掰两”;但要是朋友聚会AA制还盯着谁多吃了颗花生米,那可就把气氛搞僵了。就像上周我和哥们吃火锅,老李非要按克重平摊毛肚钱,结果大伙儿差点把电磁炉给掀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成语背后还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呢。您琢磨琢磨,古代物资匮乏的时候,老百姓可不就得精打细算?但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咱们更需要把握个度。前两天看到个新闻,某公司为了省打印纸,硬是把合同字号缩到蚂蚁大小,最后因为看不清条款吃了官司,这就叫“计较过了头,反被聪明误”。

依我看呐,“分斤掰两”就像炒菜放盐,少了没滋味,多了齁嗓子。工作中该较真时别含糊,但生活里多点“差不多就行”的豁达,日子才能过得舒坦。下次您遇到纠结细节的情况,不妨先深呼吸,问问自己:“这事儿值得我掰成128份来计较吗?”

说到底,成语就像面镜子,照出的是咱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别让“分斤掰两”成了捆住手脚的绳子,倒是可以把它当成提醒:该抠细节时专业,该放手时洒脱。您瞧社区王大伯,买菜从来不抹零,但家里水管漏了能自己修得滴水不漏,这才是把劲儿使在刀刃上的活法呢!

分斤掰两的造句

  1. 造句 我们用不着在小问题上分斤掰两。
  2. 造句 咱们谁跟谁啊,用不着这么分斤掰两!
  3. 造句 蒋桥村的陈老伯分斤掰两,说得实实在在。
  4. 造句 二人莺莺燕燕交颈和鸣情浓意洽,惟有论及功夫手段的时候,才你是你我是我,分斤掰两,计较得清楚。
  5. 造句 在世为人,尚且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等做神仙的,却要这么分斤掰两计较得清楚?要去你去,俺老孙不跟你去现那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