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āo lǎn cí sòng
成语解释:包揽:把别人的事情全部兜揽办理;词讼:诉讼。指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说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招揽官司
繁体字形:包攬詞訟
英文翻译:engage in pettifoggery
包:1.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书。包饺子。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2.包好了的东西:药包。邮包。打了个包。3.装东西的口袋:书包。把零碎东西装进包儿里。病包儿。坏包儿。淘气包儿。4.用于成包的东西:两包大米。一大包衣服。5.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树干上有个大包。腿上起了个包。6.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包。7.围绕;包围:火苗包住了锅台。骑兵分两路包过去。8.容纳在里头;总括在一起:包含。包罗。无所不包。9.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包医。包教。包片儿(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10.姓。
揽:1.用胳膊围住别人,使靠近自己:母亲把孩子揽在怀里。2.用绳子等把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使不散开:把车上的柴火揽上点。3.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包揽。揽买卖。他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了。4.把持:独揽大权。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讼:1.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诉讼。2.争辩是非:争讼。聚讼纷纭。
哎,大伙儿有没有听过“包揽词讼”这个成语?说白了,它原本指那些替人包办官司、甚至操控诉讼流程的行为。举个栗子啊——张三这人特爱管闲事,村里谁家闹矛盾,他不仅帮着写状纸,还主动联系衙门的人,恨不得把整个流程全揽自己手里。你说这是热心肠还是越俎代庖?
这时候可能有老铁要问了:“那这成语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啊?”嘿,问得好!其实这事儿得看语境。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他帮兄弟处理官司算仗义,但现实中如果有人为了利益故意搅浑水,那就叫“包揽词讼”的负面典型了。说白了,核心问题在于“边界感”——帮忙可以,但别把手伸太长。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李四开了家法律咨询公司,本来只该提供建议,结果他收了钱就拍胸脯保证“官司稳赢”,甚至伪造证据。你瞅瞅,这不就是典型的包揽词讼翻车现场嘛?所以说啊,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做,自己别啥都大包大揽,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法治社会进步了,“包揽词讼”这现象还常见吗?个人觉得啊,形式变了但本质还在。比如某些自媒体博主,动不动就教人“怎么闹大才能获赔”,看似维权指导,实际可能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你懂的,流量时代的新瓶装旧酒罢了。
最后唠点实在的:咱们老百姓要是遇到纠纷,该找律师就找律师,该走流程就走流程。别总想着走捷径包揽全套,毕竟法律这碗饭不是谁都能端的。记住咯,真正的公平正义,从来不是靠一个人包打天下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