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dōng
  • yu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dōng là yuè

成语解释: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59回:“十冬腊月喝凉水,临死埋在灶火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冬天

繁体字形:十冬臘月

英文翻译:the tenth , eleventh and twelfth months of the lunar year

十冬腊月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冬:1.冬季:隆冬。冬耕。冬眠。在北京住了两冬。2.(Dōng)姓。3.同“”。

腊:[là]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腊肉。腊鱼。腊味。3.姓。[xī]干肉。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成语评论

十冬腊月”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有人问:“十冬腊月到底指什么时候?”简单来说,它对应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冬月)和十二月(腊月),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个月。这时候北方可能大雪封山,南方也可能寒风刺骨。举个例子,老张在村里修水渠,从秋天忙到“十冬腊月”才完工,手脚都冻得通红——这就是典型的用场景描述寒冷的坚持。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在都用公历了,这个成语还有必要学吗?”其实语言是活的,比如现代人常说的“年底冲刺”就和“十冬腊月”的意境相通。公司里常说“十冬腊月赶项目”,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贴合快节奏的职场生活。我有个朋友做物流,每年这时候都要加班到深夜,他自嘲是“十冬腊月的陀螺”,既形象又有画面感。

再想想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如描写春节返乡:“十冬腊月的火车站,挤满了裹着羽绒服的身影,哈出的白气在检票口凝成一片云。”这里不用直说“寒冷”,但通过细节描写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温度。我个人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写季节对比,像“十冬腊月的枯枝上,居然冒出了几朵早开的梅花”,这种冷暖碰撞特别有张力。

关于地域差异也值得一说。北方朋友告诉我,他们从小听着“十冬腊月不出门”的俗语长大,而广东同事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还以为是某种腊味菜名。这种文化差异反而让成语更有趣味性。不过现在南北方供暖普及,倒催生出新用法,比如网上有人调侃:“北方人十冬腊月穿短袖,南方人裹着被子抖腿”,既真实又带点时代特色。

最后想说说语言的生命力。很多人担心传统成语会被淘汰,但像“十冬腊月”这样的词汇,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场景,反而能焕发新生。就像老树发新芽,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能贴合现代人的表达习惯。下次写年终总结时,试试用“十冬腊月的努力终见曙光”,说不定比平铺直叙更有味道呢。

十冬腊月的造句

  1. 造句 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2. 造句 十冬腊月,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3. 造句 十冬腊月他还去游泳。
  4. 造句 冬雪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5. 造句 可这十冬腊月的,螃蟹影儿也见不着啊.
  6. 造句 冬天是一个,十冬腊月。
  7. 造句 十冬腊月,应该感觉到寒风刺骨的痛,现在在明的身上只能找到火热和畚斗,顺着风吹的力量,一阵阵香烟转进他的鼻子,他几大步推开大门。
  8. 造句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十冬腊月"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