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qǐ lú zào
成语解释:另:另外。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羹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做事
繁体字形:另起爐竈
英文翻译:set up a separate kitchen
另:别的,以外:另外。另行(xíng)。另议。另眼看待。另起炉灶(a.喻重新做起;b.喻另立门户,另搞一套)。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炉:1.炉子:火炉。锅炉。电炉。高炉。围炉取暖。2.姓。“鑪”
灶:1.生火做饭的设备:灶台。煤气灶。2.指灶神:祭灶。
“另起炉灶”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换成大白话就是“重新开始干一件事”。比如有人问:“为什么隔壁老王关了开了十年的包子铺,改行卖奶茶了?”答案可能就是:“生意不好做,他想另起炉灶试试新路子。”
有人可能会疑惑:另起炉灶和从头再来有什么区别?举个实际例子:小张在广告公司干了八年,突然辞职开民宿。同事劝他“别冲动”,他却说:“不是放弃,而是换个赛道重新积累。”这种主动选择转型的心态,正是另起炉灶的精髓——带着经验另辟蹊径,而不是被迫重来。
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形是什么?看看直播行业就知道。很多实体店主疫情期间把货架搬进直播间,有个卖服装的老板娘说得好:“线下店就像烧了十年的老灶台,现在得在手机里搭个新灶。”这种新旧结合的做法,反而比彻底抛弃原有资源更聪明。
说到个人发展,我有个朋友的故事值得琢磨。她做了五年会计,突然报名编程培训班。我们都觉得跨度太大,她却说:“数字还是那些数字,但处理方式要升级。”两年后她成功转行成了数据分析师。这让我想到:另起炉灶不等于全盘否定过去,更像是在人生图纸上换个坐标系重新描点。
不过要注意,不是所有“重新开始”都值得鼓励。见过有人半年换三个项目,每次都说是另起炉灶。其实真正的另起炉灶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对旧模式的清醒认知,二是对新方向的充分准备。就像搬家不能只带个行李箱,得把有用的家具都打包带走。
最后说说我的观察:现在年轻人更敢“另起炉灶”了。以前人们讲究“铁饭碗”,现在更看重“适配度”。有个95后的话很有意思:“父辈的灶台烧煤球,我们的灶台接天然气,燃料不同但都要生火做饭。”这种代际差异正好说明,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另起炉灶”方式。
下次听到有人说要另起炉灶,别急着下判断。可能是无奈之举,也可能是突破契机。重要的是看他们有没有带着过去的火种,在新的灶台里点燃更旺的火焰。毕竟生活不是单行道,拐个弯说不定能遇见更合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