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 péng yǐn lèi
成语解释: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同类呼朋,摇头鼓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繁体字形:嘑朋引類
英文翻译:gather a clique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朋:1.朋友:良朋。宾朋满座。2.结党:朋比为奸。3.伦比:硕大无朋。4.姓。
引:1.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2.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却:引退。引避。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引(出殡)。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呼朋引类”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呼唤朋友、吸引同类的方式聚集一群人。比如周末你想去爬山,但一个人太无聊,于是在群里喊一句:“明天去西山徒步,谁一起?”结果五六个朋友立刻响应——这就是典型的“呼朋引类”。
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要办年会,小李主动说:“我来呼朋引类,把市场部和设计部的同事都拉来出节目!”这时候,“呼朋引类”就体现了组织能力和人际号召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聚集人群的目的——是共同完成项目,还是单纯凑热闹?
有人可能会问:“呼朋引类和拉帮结派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动机。前者更偏向资源共享,比如读书会发起人发朋友圈:“本周六下午茶+好书分享,感兴趣的私聊!”;后者可能带有排他性,比如刻意避开某些人组小圈子。就像做饭用的盐,适量能让菜肴更鲜美,过量反而破坏味道。
从个人经验看,互联网时代让“呼朋引类”变得更容易也更有趣。去年我想学滑板,在本地论坛发帖后,居然组成了20多人的新手团,大家互相指导动作,还发明了“摔跤防护经验交流会”。这种自发形成的兴趣社群,正是成语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
当然,过度依赖“呼朋引类”也可能带来问题。比如工作中总指望他人帮忙完成任务,或者盲目跟随群体选择(比如网红餐厅打卡潮)。这时候就需要像区分果汁和香精饮料那样,辨别哪些群体互动是真正有价值的。毕竟,成语背后的智慧,在于教会我们:聚集人群是手段,而非目的。
最后分享个观察:善于呼朋引类的人往往有两个特质——明确的目标感和适当的开放性。就像放风筝,既要有牢牢握住的线(核心诉求),也要给风筝随风摆动的空间(包容不同参与者)。这种动态平衡,或许就是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至今仍适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