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ī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ī zhī yǐ bí

成语解释: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成语出处: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对错误言行的蔑视

繁体字形:嗤之以鼻

英文翻译:sniff at

嗤之以鼻的意思

嗤:嗤笑:嗤之以鼻。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鼻:1.鼻子,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鼻子。2.鼻儿,器物突出带孔的部分:针鼻儿。门鼻儿。3.创始:鼻祖。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嗤之以鼻”这成语,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不屑一顾”对吧?但具体咋用呢?举个栗子哈:小明拿着自己画的抽象画给朋友看,结果朋友瞥了一眼,直接“嗤之以鼻”说:“这玩意儿也能叫艺术?”你品,是不是那种“嫌弃到鼻孔都要喷气”的画面感直接拉满?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了:“这成语只能用来怼人吗?”哎,还真不一定!比如老张总爱吹自己钓鱼技术多牛,结果一上午连条小鱼苗都没钓到,旁边大爷默默摇头,“嗤之以鼻”地嘟囔:“技术好咋还喂鱼呢?”你看,这种带点幽默的吐槽,用这成语反而显得生动不伤人,对吧?

不过话说回来,为啥“嗤之以鼻”能流传这么久?个人觉得啊,它精准抓住了人类表达不屑时的小动作——鼻子一哼、嘴角一撇,配上那种“懒得跟你较真”的态度,简直是语言界的表情包!比如同事跟你炫耀新买的“限量版”球鞋,结果被发现是山寨货,你一句“嗤之以鼻”的笑而不语,可比直接拆台高级多了。

最后插个冷知识:这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古人连嫌弃都嫌弃得这么文雅!不过现在用起来嘛,建议搭配适度翻白眼效果更佳(开玩笑的)。总之记住,用“嗤之以鼻”时重点在“态度”不在“音量”,有时候挑挑眉比拍桌子更有杀伤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嗤之以鼻的造句

  1. 造句 对于这类风言风语,哥哥总是嗤之以鼻,毫不在意。
  2. 造句 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他总是嗤之以鼻。
  3. 造句 在这个行业中,空想家们总是对别人的想法嗤之以鼻,创新的准备使微软具有了破坏性的优势。
  4. 造句 有其他男士在场的情况下,这种语调通常会被嗤之以鼻。
  5. 造句 她和她的家人都酷爱读书。他们甚至连当时被嗤之以鼻的小说都要读。
  6. 造句 他这人夸夸其谈,在座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7. 造句 她对暗示她在说谎的言论嗤之以鼻。
  8. 造句 只要是稍有思想,稍有骨气的人,对他说的这番话都会嗤之以鼻的。
  9. 造句 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们就该抛弃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了。
  10. 造句 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特别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