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jiā hù hù
成语解释: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主语、定语;指所有的人家
繁体字形:家家户户
英文翻译:each and every family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提到“家家户户”,你想到的是什么画面?是村口飘起的炊烟,还是城市里亮起的万家灯火?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每家每户”的普遍现象,比如“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但有个问题:为什么古人会用“家”和“户”两个相似的字组词?其实“家”侧重家族单位,“户”强调独立门庭,合起来既指血缘群体也包含空间划分,这种叠用让表达更有韵律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描述传统生活场景吗?”看看这个例子就明白了:“如今网购普及,家家户户的快递盒堆成小山”。它既能描绘旧时村落集体磨豆腐的热闹,也能表现现代人拆快递的日常。语言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适应新场景,就像老树抽新芽。
还有个有趣的疑问:“难道所有家庭都符合时才用这个词?”其实不然。当我们要强调普遍性而非绝对性时就会使用,比如“智能手机让家家户户都能拍月亮”这种说法,虽然独居老人可能不会用,但整体趋势足够明显。这种包容性让成语在表达集体特征时更显灵活。
记得去年社区装电梯,李婶在业主群里写:“盼着家家户户都能一键上楼的日子”。这话既点明了共同期待,又藏着邻里温情。语言就像老茶壶,旧词装新茶,反倒泡出别样滋味。当我们在阳台看见对面楼宇渐次亮起的灯光,那句“万家灯火”便不只是成语,而是真实可触的生活温度。
有朋友曾问:“现在大家都住商品房,还能用‘家家户户’形容城市生活吗?”看看超市促销广告就懂了:“家家户户必备的防暑三件套”。商家深谙这个词的魔力——它能瞬间建立群体共鸣,让每个顾客都觉得“这正是我要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沟通能力,或许就是汉语最迷人的魔法。
最近观察到个现象:社区团购群里,宝妈们会分享“家家户户试过的好物清单”。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借醋还盐的场景,形式虽变,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始终未改。语言就像河流,载着时代印记向前奔涌,而“家家户户”这样的老船工,依然稳稳掌着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