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éng
  • cé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ì mì céng céng

成语解释:比喻满布得没有空隙。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密密層層

英文翻译:packed closely layer upon layer

密密层层的意思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层:1.重叠;重复:层峦叠嶂。层出不穷。2.重叠事物的一个部分:外层。云层。3.a)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五层大楼。两层玻璃窗。b)用于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去了一层顾虑。还得进一层想。c)用于可以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一层薄膜。擦掉一层灰。4.姓。

层:1.重叠;重复:层峦叠嶂。层出不穷。2.重叠事物的一个部分:外层。云层。3.a)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五层大楼。两层玻璃窗。b)用于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去了一层顾虑。还得进一层想。c)用于可以从物体表面揭开或抹去的东西:一层薄膜。擦掉一层灰。4.姓。

成语评论

密密层层”这个词怎么用才合适?我们先看个自然场景:盛夏的竹林里,竹叶叠着竹叶,阳光只能从缝隙里漏下几点光斑。这时候说“竹叶密密层层遮住天空”,是不是立刻让人感受到那种拥挤又清凉的绿意?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只能描述自然景观吗?其实写字楼里的文件架更典型。想象行政部的铁皮柜,报销单、合同、档案袋像俄罗斯套娃般摞着,用“密密层层的纸质资料挤满柜子”来形容,瞬间让打工人想起被文件支配的恐惧。

这个成语有没有使用禁忌?去年参观苏州园林时,我发现假山石故意垒得疏密相间。如果导游说“假山密密层层堆砌”,反而会破坏园林讲究的留白美学——可见用这个成语要考虑场景是否真需要强调“密不透风”的状态。

作为写作爱好者,我发现这个词特别适合制造对比。比如描写广场上放飞气球的场景:“五彩气球突然升空,原本密密层层的人群瞬间散开成满天星辰”,这种由密到疏的画面切换,比平铺直叙更有戏剧张力。

日常说话能用吗?上周帮邻居收晒的玉米,金黄的颗粒在竹匾里铺了三寸厚。我说“这玉米晒得密密层层真喜气”,大爷笑着纠正:“这叫颗颗饱满!”果然接地气的表达更鲜活,可见成语使用要考虑对话对象的接受度。

最后留个思考题:地铁早高峰时黑压压的人头,用“密密层层”描述是否准确?其实换作“蚁群般蠕动的人潮”可能更传神。语言就像调色盘,关键是把画面感调成最适合的那一抹颜色。

密密层层的造句

  1. 造句 冬天,蟹爪莲开花了。密密层层的绿叶,衬着洋红色的花朵,充满了生机。过了些日子,仙人掌由绿渐渐变黄了,刺也渐渐少了。这是因为它把营养都输送给了蟹爪莲。
  2. 造句 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初秋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3. 造句 森林上空,密密层层,枝丫交错,阳光很难射到地上,而难得漏下的一点阳光,就像色彩鲜艳的昆虫一样,仿佛是在苍苔和淡红色的枯萎的羊齿革上爬行似的。
  4. 造句 一望无际的清新碧波,密密层层的柔嫩牧草,平展地延伸着。那星星点点的雪白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5. 造句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6. 造句 紫藤长满了如翡翠一般的绿叶。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都给遮得严严实实得。只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到了金秋时节,紫藤叶黄了,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了,就像一条金毯子。
  7. 造句 夏天,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变成了碧绿的叶子,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在天上吐火的太阳,形成了树荫。透过枝叶,有阳光射下来,就像星星点缀天空一样。树林里满是知了叫了,声音好闹,两里以外都可听的到。
  8. 造句 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大大小小的粼粼光斑。
  9. 造句 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
  10. 造句 夏天,苹果树葱郁的绿叶闪闪发亮,密密层层,一个个小苹果像翡翠镶嵌在绿叶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