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ì mì má má
成语解释:多而密的样子
成语出处:巴金《繁星》:“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分布十分紧凑
繁体字形:密密麻麻
英文翻译:Dense and dense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成语到底该怎么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藏着不少门道。记得刚学中文时,总把"画蛇添足"说成"画龙点睛",闹过不少笑话。后来发现,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才是关键。比如"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人掉剑后在船舷刻记号,等船停后按记号下水找剑,用来比喻做事不知变通。
有人问:"成语用错地方会很尴尬吗?"其实关键在于语境匹配。去年公司年会,小李用"胸有成竹"形容自己准备充分,获得满堂彩。而小张把"鹤立鸡群"用来夸女同事腿长,场面顿时凝固。可见成语就像调味料,放对了锦上添花,放错就毁整锅汤。
怎样让成语活起来?我的经验是结合生活场景。邻居王叔教育孩子常说:"你看小陈哥哥,真是笨鸟先飞,每天早读半小时。"这种鲜活的例子比单纯背诵有效十倍。最近发现年轻人爱用"逆水行舟"来自勉,把古老智慧转化为奋斗动力,这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有个疑问:"现代人还需要学成语吗?"看看社交媒体就知道答案。短视频里"守株待兔"被演绎成搞笑短剧,朋友圈常见"柳暗花明"配旅行照片。这些传承千年的短句,正以新形式渗透日常生活。上周地铁里听见中学生讨论考试:"这次真是塞翁失马,数学考砸却让我重视基础。"
个人认为成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就像把"庖丁解牛"比作程序员的代码优化,用"见贤思齐"解释职场向上管理。最近尝试用剧本杀教成语,让"指鹿为马"成为推理环节,参与者反而记得更牢。语言从来不是化石,而是流动的河水,载着文化记忆奔向未来。
观察发现,成语使用呈现地域差异。北方人爱说"八九不离十",南方偏好"七七八八"。有趣的是网络用语催生新组合,比如"锦鲤体质+否极泰来"的混搭。这种语言演变恰似"百家争鸣",不同表达方式在碰撞中保持生机。或许再过二十年,会出现"元宇宙版"的成语新解。
最后想到个现象:老一辈用成语如数家珍,年轻人则创造性地解构重组。这让我想起"青出于蓝"的现代诠释——不是简单超越,而是用新视角照亮传统。当看到初中生把"亡羊补牢"写成科幻小说时,突然明白成语就像种子,在不同时代土壤里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