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n
  • shuǐ
  • hu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ān fū shuǐ huàn

成语解释:《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成语出处:《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山膚水豢

英文翻译:Mountain skin and water

山肤水豢的意思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豢:喂养(牲畜)。

成语评论

山肤水豢”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山里的野味和水边的家畜”,但实际用来形容物产丰饶、资源充足的理想环境。比如你读到这样的句子:“这片土地山肤水豢,村民们靠采摘山货、捕捞鱼虾就能过上温饱生活”,是不是立刻联想到桃花源般富足的画面?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鱼米之乡”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夸赞地域资源丰富,但“山肤水豢”更强调山林与水域的双重馈赠。举个例子,纪录片里拍云南某个村落时这样描述:“背靠原始森林,面朝高原湖泊,山肤水豢的自然条件让这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点明了地理优势,又带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

这个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描述乡村振兴项目时可以说:“通过科学规划山林水域资源,曾经的贫困县正把山肤水豢的先天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的经济动能。”这里不仅保留成语的古意,还赋予它新时代的发展内涵。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像炒菜讲究荤素搭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也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有次在黄山脚下的小镇,看到村民用竹筏运输而不修公路,问起原因,老伯笑说:“山养人,水养人,手脚勤快些就能活得滋润,何必非要挖山填河?”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态度,或许正是“山肤水豢”能延续千年的精神内核。

下次遇到描述生态旅游区或特色农产品基地时,不妨试试用这个词。比如介绍千岛湖地区,可以说“星罗棋布的岛屿与清澈见底的湖水,造就了山肤水豢的天然养殖场,这里的有机鱼宴吸引着八方来客”。比起直白的“物产丰富”,是不是多了几分文化韵味?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当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保留湿地公园,在乡村振兴时发展林下经济,这些现代实践何尝不是对“山肤水豢”的当代诠释?关键是要像古人那样,懂得从山水之间找到生存智慧,而不是一味索取掠夺。毕竟,真正的富足从来不只是物质的堆积,更是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山肤水豢"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