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íng qǐ píng zuò
成语解释:平:没有高低;相同。原指封建时代地位相同的人同时站起;同时坐下。现比喻地位相同;权力相等。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双方面
繁体字形:平起平坐
英文翻译:on an equal footing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坐:1.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请坐。咱们坐下来谈。他坐在河边钓鱼。稳坐江山。2.乘;搭:坐船。坐火车。3.(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这座大楼是坐北朝南的。4.把锅、壶等放在炉火上:坐一壶水。火旺了,快把锅坐上。5.(坐儿)同“座”6.因……犯罪,触犯法律7.枪炮由于反作用而向后移动;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步枪的坐劲儿不小。这房子向后坐了。8.瓜果等植物结实:坐果。坐瓜。9.指定罪:连坐。反坐。10.形成(疾病):打那次受伤之后,就坐下了腰疼的病根儿。11.表示无缘无故: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平起平坐”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开会时,实习生小王主动提出方案,老板不仅认真听完,还鼓励大家讨论。同事悄悄说:“这实习生真敢说啊!”另一个同事笑着回应:“咱们这儿讲究平起平坐,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
为什么“平起平坐”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其实它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不同身份的人实现有效合作。比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如果总用命令语气,孩子容易抵触;但若说“咱们平起平坐一起研究”,孩子反而更愿意动脑筋。这种姿态转换能打破权力隔阂,激发主动性。
有人可能会问:现实中有真正的平起平坐吗?我的观察是,重点不在绝对平等,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创造对话空间。就像社区里的垃圾分类讨论会,退休大爷和高中生都能发表意见,居委会主任边记录边协调,这种“流动的平等”反而比强行一致更有生命力。
从个人经历看,平起平坐的关键在于“放下预设”。以前带团队时,我发现让技术专家和销售代表互换角色体验半天,比开十次协调会都管用。当大家切身体会到对方的难处,会议室里的火药味自然变成了互相补台的默契。
未来社会的协作模式,或许会像交响乐团那样:指挥和乐手看似地位不同,但本质上都在为同一首曲子负责。这种既保持专业分工、又共享创作目标的模式,或许才是“平起平坐”更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