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áng huáng qí tú
成语解释:犹犹豫豫怕走上岔道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担心走错路
繁体字形:倣徨歧途
英文翻译:hesitate at the crossroads
彷:[p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歧途。彷失措。[fǎng]见〖仿佛〗(彷彿)。
徨:见〔彷徨〕
歧:1.岔(道);大路分出的(路):歧途。2.不相同;不一致:歧义。歧视。
途:1.道路:路途。旅途。长途。道听途说。半途而废。用途。2.姓。
当人生走到十字路口,我们常会陷入“彷徨歧途”的状态。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面对“大城市拼搏”和“回乡安稳”两种选择,反复权衡却难下决心。这时候有人问:“为什么明明知道两种选择各有优劣,还是无法果断行动?”其实这种犹豫恰恰体现了对未来的重视——正是因为每条路都可能改变人生轨迹,谨慎反而成了本能反应。
工作中遇到职业转型期,同样容易产生彷徨感。一位程序员在技术岗做了十年后,突然获得管理岗位晋升机会。他深夜盯着电脑屏幕自问:“要继续钻研热爱的代码,还是接受新挑战?”这种情况的纠结,本质上是对“舒适区”与“成长空间”的价值判断。就像登山者站在半山腰,既怀念山脚的安稳,又向往山顶的风景。
有意思的是,现代社会的选择爆炸反而加剧了这种困境。我们的祖辈可能一辈子只从事两三种职业,而如今据统计,00后平均每人将经历7次以上职业转变。当选择的可能性呈指数级增长,“彷徨歧途”就成了时代病的典型症状。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选择太多造成了焦虑,还是我们缺乏应对变化的智慧?
观察身边那些成功跨过彷徨期的人,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把犹豫期转化为信息收集期。有位创业者分享经验时说:“我在开咖啡馆还是做教育培训之间摇摆了三个月,后来分别做了市场调研和成本核算,发现后者更适合我的资源储备。”这个案例说明,理性分析能像探照灯般照亮迷雾中的岔路。
从个人经历来看,彷徨期其实是珍贵的成长信号。去年我协助朋友策划文旅项目时,在“保持原生态”和“商业开发”之间反复推敲。正是这种看似低效的徘徊,让我们最终找到了两者平衡的方案——既保留80%的自然景观,又设计出20%的体验式消费区。这个过程印证了:迷茫时的多维思考,往往能孵化出更立体的解决方案。
面对人生抉择,或许不必苛求绝对正确的答案。就像GPS导航重新规划路线时说的那句话:“虽然转弯了,您仍在正确的道路上。”每个看似偏离的尝试,都在帮助我们校准方向。当再次站在岔路口,不妨带着这样的认知前行:选择的重量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