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 lěng hū rè
成语解释: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情绪不稳定
繁体字形:忽冷忽熱
英文翻译:sometimes hot and sometimes cold
忽:1.不注意;不重视:忽略。忽视。疏忽。2.姓。3.忽而:天气忽冷忽热。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4.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忽等于1丝。b)质量或重量,10忽等于1丝。
冷: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冷水。现在还不算冷,雪后才冷呢。你冷不冷?2.使冷(多指食物):太烫了,冷一下再吃。3.不热情;不温和:冷面孔。冷言冷语。冷冷地说了声“好吧”。4.寂静;不热闹:冷落。冷清清。5.生僻;少见的:冷僻。冷字。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冷货。冷门。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冷箭。冷枪。冷不防。8.比喻灰心或失望:心灰意冷。看到他严厉的目光,我的心冷了半截。9.姓。
忽:1.不注意;不重视:忽略。忽视。疏忽。2.姓。3.忽而:天气忽冷忽热。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4.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忽等于1丝。b)质量或重量,10忽等于1丝。
热: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衷。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8.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足球热。旅游热。自学热。9.放射性强:热原子。10.姓。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昨天还跟你热火朝天聊未来规划,今天突然冷着脸说“最近忙,改天再约”——这算不算“忽冷忽热”?这个成语就像个温度计,专门测量人际交往中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态度变化。
“最近客户的态度真是忽冷忽热,”市场部的晓琳边敲键盘边吐槽,“上午还在邮件里夸方案有创意,下午开会就挑出十几个毛病。”这种工作场景里的温度骤变,往往藏着对方内心真实的考量,可能是利益权衡,也可能是决策犹豫期的正常波动。
连天气都来凑热闹。五月的江南,早晨出门要穿薄外套,中午太阳晒得人冒汗,傍晚又刮起凉飕飕的穿堂风。这种自然界的“忽冷忽热”倒显得可爱,提醒我们随身带件防风外套,比揣摩人心简单多了。
有人要问:忽冷忽热算不算性格缺陷?我倒觉得这更像是现代社会的沟通后遗症。当工作群、社交软件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谁还没个情绪过载的时候?关键要看这种温度变化是偶尔的电路接触不良,还是持续性的供电故障。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直播间的观众互动最符合这个成语的特质。主播讲干货时弹幕冷清,突然开始抽奖,屏幕瞬间被“666”刷得滚烫。这种有明确动机的温度切换,反而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沟通艺术。
面对忽冷忽热的人际关系,与其纠结“TA到底什么意思”,不如学学应对倒春寒的智慧——备好情绪外套,该保暖时别逞强,该散热时别闷着。毕竟春天的气候再反复,柳树该发芽时照样绿得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