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zhé bǎo shēn
成语解释: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明喆保身
英文翻译:be worldly-wise and play safe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哲:智慧卓越或有卓越智慧的人:哲人。先哲。
保:1.保护;保卫:保健。保家卫国。2.保持:保温。保鲜。3.保证;担保(做到):保质保量。保你一学就会。4.担保(不犯罪、不逃走等):保释。取保候审。5.保人;保证人:作保。交保。6.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参看〖保甲〗。7.姓。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明哲保身”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聪明人的生存法则,但它究竟是好是坏?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办公室里,同事因为项目失误互相推诿,小王却选择沉默,既不站队也不批评。这种“不惹麻烦”的态度,算不算明哲保身?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回避冲突的方式,真的能保护自己吗?
其实,明哲保身的关键在于“分寸”。比如社区群里讨论敏感话题时,老张只发了个笑脸表情,既避免了争论,又没得罪人。这种行为看似圆滑,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是在复杂环境中为自己留出空间。问题来了:明哲保身是否等于冷漠?答案未必。比如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严守操作规范,既是对自己职业的保护,也是对患者负责——这里的“保身”反而成了专业性的体现。
但过度使用这个策略也会有副作用。试想一个团队会议上,所有人都因为怕说错话而保持沉默,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这时候的明哲保身,可能就成了阻碍进步的绊脚石。这时候值得思考:如何在自我保护与积极担当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就像雨天打伞,既要防止淋湿,也不能因此拒绝出门。
从个人经历看,刚入职场时我也曾用“少说少错”来规避风险,但后来发现,真正的明哲保身不是逃避,而是建立清晰的边界。比如明确告知同事“这个要求超出我的权限”,既保护了自己,也维持了专业形象。这种主动设定规则的做法,比被动回避更显智慧。
观察身边那些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往往把明哲保身当成阶段性策略而非终极目标。就像开车时的变道,既要观察后视镜确保安全,更要找准时机并入主路。生活中的选择亦是如此——暂时的谨慎退让,或许是为了更稳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