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nǎo jīn
成语解释:思想僵化固执的人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死腦筋
英文翻译:Dead brain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脑:1.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脑髓。脑子(a.脑;b.指思考、记忆等能力)。脑筋。脑海。脑际。脑壳。脑颅。脑神经。脑下垂体。脑积水。脑溢血。电脑。2.头:脑袋。脑壳。头昏脑胀。脑满肠肥。3.形状或颜色像脑的东西:豆腐脑儿。4.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樟脑。薄荷脑。
筋:1.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筋骨。2.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青筋。3.肌肉的旧称。4.像筋的东西:叶筋。钢筋。
说到“死脑筋”,很多人会联想到“固执”“不懂变通”,但汉语中的成语其实有更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找掉落的剑”,实际上比喻用固定思维处理动态问题。想象一下:有人把手机掉进河里,却在岸边画个圈说“等水干了再找”——这就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按图索骥’有什么区别?”前者强调环境变化后的无效应对,后者则指机械照搬既定规则。比如用十年前的营销方案推广新产品,就像拿着旧地图找新修的路,既可能错过捷径,还可能误入歧途。
在实际生活中,“胶柱鼓瑟”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就像有位程序员坚持用DOS系统开发手机应用,面对同事建议学习新系统时,他总说:“工具能用就行,何必折腾?”这种拒绝迭代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让机会像流沙般从指缝溜走。
不过换个角度看,“死脑筋”有时也是专注力的体现。古玩鉴定师需要“守株待兔”般的耐心,科研工作者更要“铁杵磨针”的坚持。关键在区分“坚持原则”与“固步自封”的界限——就像登山时,既需要指南针确定方向,也要根据天气调整路线。
最近看到个有趣案例:某传统书店转型时,既保留每周读书会传统,又新增AR互动书架。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造,既守住了文化根基,又接轨了数字时代。或许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老树根扎得更深,同时让新枝向着阳光生长。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成语的运用也该与时俱进。下次遇到需要突破思维定式的情况,不妨想想“流水不腐”的道理——保持思考的活性,才能避免认知的淤塞。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记住多少规矩,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打破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