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í sù mù diāo
成语解释:用泥土塑造、木头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动作及神情呆板。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灵感在那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的动作和神情
繁体字形:泥塑木鵰
英文翻译:wooden statues or plaster idols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塑:1.用石膏或泥土等做成人物等形象:塑像。泥塑木雕。2.指塑料:全塑家具。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雕:1.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雕版。雕漆。雕花。雕塑。2.指雕刻艺术或雕刻作品:石雕。玉雕。浮雕。3.有彩画装饰的:雕梁画栋。4.姓。5.鸟,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是猛禽。种类较多,如金雕、海雕等。
“泥塑木雕”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呆板、缺乏生气,就像用泥土或木头做成的雕像一样。比如有人开会时一言不发,同事可能调侃:“你今天怎么跟泥塑木雕似的?”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带点幽默,能让人立刻联想到僵硬的姿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泥塑木雕”而不是其他材料?其实这和传统文化有关。古代寺庙里的神像多用泥或木雕刻而成,这些雕像虽然庄严,但终究是静态的。成语借此强调“缺乏灵活性和生命力”,比用“石头”“金属”更贴近生活场景。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更广。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沉迷手机,可能会说:“别整天像泥塑木雕一样盯着屏幕!”这里的潜台词是提醒对方:人应该主动思考、与人交流,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有趣的是,现在有些手工泥塑作坊反而鼓励人们动手创作,让“泥塑”从僵化的象征变成表达创意的载体。
成语背后还藏着人际互动的智慧。比如团队合作时,如果有人只会机械执行任务,不妨用“咱们不是泥塑木雕,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来鼓励沟通。这种表达比直接批评更委婉,既点出了问题,又保留了解决问题的空间。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像树木会随着季节变化生长,人也要主动适应环境、保持好奇心。下次遇到需要突破现状的时刻,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是活生生的人,还是成了某种固定模板的复制品?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当机器都能模仿人类对话时,“泥塑木雕”式的生存方式是否会彻底失去价值?或许正是那些无法被算法取代的创造力、共情力和应变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守护的人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