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o rú yān hǎi
成语解释: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进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书籍多
繁体字形:浩如煙海
英文翻译:multitude
浩:1.盛大;巨大:浩大。浩繁。2.多:浩博。浩如烟海。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烟:1.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冒烟。2.像烟的东西:烟雾。3.烟气刺激:烟了眼睛。4.烟草或烟草的制成品:烟叶。吸烟。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才对?很多人背了一大堆成语,遇到实际场景还是容易用错。其实关键在于理解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
比如"三人成虎"常被误解为团结力量大,其实它讲的是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真。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用这个比喻提醒魏王:"如果有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您会相信吗?"这个典故藏着对盲从心理的警示,和现代"谣言转发过万就成真相"的现象如出一辙。
有读者问:为什么有些成语现代意思和古代相反?"空穴来风"就是个典型例子。原意是"有空穴才会进风",比喻传言有根据,现在却常被用来表示毫无根据。这种语义漂移就像语言的河流,会自然冲刷出新的河道。个人认为不必拘泥古义,但至少要明白词源,避免张冠李戴。
网络时代催生了不少成语新玩法。去年流行的"十动然拒",就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的压缩版。这种造词现象其实自古就有,像"守株待兔"不就是把整个故事浓缩成四个字吗?语言本就是活的工具,重点是用得恰当。我常建议朋友:用成语就像穿汉服,既要有传统韵味,也要考虑场合适配。
遇到拿不准的成语怎么办?有个实用技巧:把成语拆解成单字理解。"罄竹难书"中"罄"是用尽,"竹"指竹简,整个词形容罪行多到写不完。这种拆解法能有效防止望文生义。就像做菜时分开尝调料,再组合起来味道才协调。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00后聊天会用"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这样的新型"成语"。这让我想起明清时期白话小说里的市井俚语。语言永远在生长,或许百年后这些网络用语也会变成正经成语。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否准确传递思想火花。
观察成语的古今流变,就像在看文化基因的进化史。"东山再起"原本指谢安隐居后复出,现在连游戏角色复活都能用这个词。这种跨越千年的语义嫁接,恰恰证明汉语的生命力。下次使用成语时,不妨多想想:这个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正在完成怎样的表达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