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ǐ 使
  • l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shǐ yí lìng

成语解释: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成语出处:《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命尊贵

繁体字形:目使頤令

英文翻译:radiating authority

目使颐令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颐:1.颊;腮:支颐(手托住腮)。解颐(开颜而笑)。2.保养:颐神。颐养。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成语评论

提到“目使颐令”这个成语,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它其实描述的是用眼神和下巴动作示意他人做事的行为,常用来形容态度傲慢、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举个例子:部门会议上,张经理全程没有开口,却用挑眉、抬下巴的动作示意下属递资料,这种“无声的命令”正是典型的目使颐令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非语言指令真的有效吗?实际上在特定场景下确实奏效。比如在嘈杂的施工现场,老师傅通过眼神和手势指导徒弟调整设备角度,既避免了喊话的麻烦,又保持了工作连贯性。但若长期用这种方式沟通,容易给人留下冷漠专横的印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家庭教育中的“微表情指挥”。王女士发现,每当她皱眉盯着孩子未收拾的书包时,孩子会立即行动,但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回避眼神接触。这说明非语言指令虽然见效快,但过度使用可能影响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感。

从个人观察来看,现代职场中的目使颐令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将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结合使用,比如在点头认可的同时说出“这个方案不错”。这种改进后的沟通方式既保留了效率优势,又避免了单向命令带来的压迫感。

有趣的是,某些服务行业反而在刻意训练“温和版”的目使颐令。高级餐厅的服务生会通过眼神与顾客确认需求,这种无声的默契既能提升服务品质,又不会让顾客觉得被冒犯。关键在于动作幅度和表情温度的把握。

当我们谈论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动态时,不妨留意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指令”。下次在团队合作中,可以尝试用微笑代替皱眉,用点头代替抬下巴,或许会发现沟通效果截然不同。毕竟,有效的领导力从来都不是建立在让他人感到不适的基础上。

"目使颐令"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