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éng zhī yǐ fǎ

成语解释: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成语出处: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繩之以灋

英文翻译:bring to justice

绳之以法的意思

绳:1.用各种纤维或金属丝拧成的条状物。2.特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指标准,再引申指按一定标准去制裁:绳墨。绳之以法。3.继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法:1.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合法。犯法。变法。军法。婚姻法。绳之以法。依法治国。2.方法;方式:办法。用法。土法。加法。这件事没法儿办。3.标准;模范;可以仿效的:法帖。法书。取法乎上。4.仿效;效法:师法。法其遗志。5.佛教的道理:佛法。现身说法。6.法术:作法。斗(dòu)法。7.姓。8.指法国:法语。法文。9.法拉的简称。一个电容器,充以1库电量时,电势升高1伏,电容就是1法。

成语评论

绳之以法”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来看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款,经调查取证后,最终被绳之以法。这里的“绳之以法”既体现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也传递出“违法必究”的警示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绳之以法’?”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对公平的期待。比如最近热议的食品安全案件,当黑心商家被依法严惩时,公众的焦虑就会转化为对法治的信心——这种表达比单纯说“受到惩罚”更有力量感。

现实中哪些场景适合用这个成语?假设你看到这样的新闻:“网络诈骗团伙通过跨国协作被一网打尽”。用“绳之以法”替代“一网打尽”,不仅点明法律手段,还暗示了追查过程的系统性,比如警方可能需要协调国际司法资源。

我个人观察到,现在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会用“遭报应”这类情绪化词汇。相比之下,“绳之以法”既保持了客观立场,又传递出积极信号——它暗示着社会有完善的机制来解决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语境。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物业违规挪用维修基金,业主们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用“绳之以法”来描述这个过程,既肯定了居民的法律意识,也彰显了普通人运用法律武器的可能性。这比简单说“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公民社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出现在结果性描述中。与其说“正在调查某官员”,不如在案件宣判时用“终于被绳之以法”,这样的时间节点选择,能突出法治从程序到结果的全链条可信度。毕竟,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绳之以法的造句

  1. 造句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群歹徒一定会被绳之以法的。
  2. 造句 犯罪分子终于被绳之以法了,真是大快人心!
  3. 造句 对于一切捣乱分子我们应绳之以法。
  4. 造句 这些作奸犯科的违法分子,都应该绳之以法。
  5. 造句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才能解我心头之恨。
  6. 造句 对这伙拦路抢劫的歹徒,必须绳之以法。
  7. 造句 警方和这个神出鬼没的罪犯不断周旋,终于将他绳之以法。
  8. 造句 这个通缉犯的罪行擢发难数,每个人都希望能早日将他绳之以法。
  9. 造句 这伙亡命之徒,作恶多端,今天被绳之以法,是罪有应得。
  10. 造句 对这种横行乡里锥刀之末的人,必须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