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ng zhī yǐ fǎ
成语解释: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成语出处: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繩之以灋
英文翻译:bring to justice
绳:1.用各种纤维或金属丝拧成的条状物。2.特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指标准,再引申指按一定标准去制裁:绳墨。绳之以法。3.继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法:1.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合法。犯法。变法。军法。婚姻法。绳之以法。依法治国。2.方法;方式:办法。用法。土法。加法。这件事没法儿办。3.标准;模范;可以仿效的:法帖。法书。取法乎上。4.仿效;效法:师法。法其遗志。5.佛教的道理:佛法。现身说法。6.法术:作法。斗(dòu)法。7.姓。8.指法国:法语。法文。9.法拉的简称。一个电容器,充以1库电量时,电势升高1伏,电容就是1法。
“绳之以法”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来看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款,经调查取证后,最终被绳之以法。这里的“绳之以法”既体现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也传递出“违法必究”的警示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绳之以法’?”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对公平的期待。比如最近热议的食品安全案件,当黑心商家被依法严惩时,公众的焦虑就会转化为对法治的信心——这种表达比单纯说“受到惩罚”更有力量感。
现实中哪些场景适合用这个成语?假设你看到这样的新闻:“网络诈骗团伙通过跨国协作被一网打尽”。用“绳之以法”替代“一网打尽”,不仅点明法律手段,还暗示了追查过程的系统性,比如警方可能需要协调国际司法资源。
我个人观察到,现在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会用“遭报应”这类情绪化词汇。相比之下,“绳之以法”既保持了客观立场,又传递出积极信号——它暗示着社会有完善的机制来解决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语境。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物业违规挪用维修基金,业主们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用“绳之以法”来描述这个过程,既肯定了居民的法律意识,也彰显了普通人运用法律武器的可能性。这比简单说“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公民社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出现在结果性描述中。与其说“正在调查某官员”,不如在案件宣判时用“终于被绳之以法”,这样的时间节点选择,能突出法治从程序到结果的全链条可信度。毕竟,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