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成语解释: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成语出处:宋 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分句、宾语;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由谁解决
繁体字形:解鈴還須繋鈴人
英文翻译:You have to tie the bell to get rid of it
解:[jiě]1.分开:解剖。瓦解。难解难分。2.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解扣儿。解衣服。3.解除:解职。解渴。解乏。4.解释:解说。解答。注解。5.了解;明白:令人不解。通俗易解。6.解手:大解。小解。7.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例如x+16=0,x=-16,-16就是x+16=0这个方程的解。8.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解方程。[jiè]解送:押解。把犯人解到县里。[xiè]1.懂得;明白:解不开这个道理。2.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跑马卖解。3.解池,湖名,在山西。4.姓。
铃:1.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振动时相击发声。此外有电铃、车铃等,形式不一。2.形状像铃的东西:哑铃。杠铃。棉铃。3.蕾铃:落铃。结铃。4.姓。
还:[hái]1.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半夜了,他还在工作。2.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今天比昨天还冷。改完作业,还要备课。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屋子不大,收拾得倒还干净。4.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多用反问的语气;尚且:你还搬不动,何况我呢?5.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多含赞叹语气):他还真有办法。6.表示早已如此:还在几年以前,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huán]1.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还家。还乡。还俗。退耕还林。2.归还:偿还。还书。3.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还嘴。还手。还击。还价。还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4.姓。
须:1.助动词。须要:务须。必须。须知。事前须做好准备。2.姓。3.等待;等到。4.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须发。须眉。5.须子:触须。花须。
系:[xì]1.有联属关系的:系统。系列。系数。水系。世系。2.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中文系。化学系。3.关联:干系。关系。4.联结,栓:系缚。系绊。系马。维系。名誉所系。5.牵挂:系恋。系念。6.是:确系实情。7.把人或东西捆住上提或向下送:从井下把土系上来。8.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汉藏(zàng)语系。寒武系(地质学名词)。9.词赋末尾结束全文之词,如“系曰”。[jì]结,扣:把鞋带系上。
铃:1.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振动时相击发声。此外有电铃、车铃等,形式不一。2.形状像铃的东西:哑铃。杠铃。棉铃。3.蕾铃:落铃。结铃。4.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谁系的铃铛,还得由谁来解开”,用来比喻谁引起的问题,最终需要由当事人自己解决。比如在工作中,同事之间因为沟通误会产生矛盾,领导可能会说:“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讨论清楚吧,解铃还须系铃人。”言下之意是,既然矛盾由双方产生,主动沟通化解的责任也在彼此身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让“系铃人”来解?答案其实很简单——当事人最清楚问题的根源。比如一个项目因需求反复变更而延误,如果项目经理只是不断催促团队加班,却不主动与客户对齐核心目标,问题只会越拖越严重。这时候,只有项目经理(系铃人)重新梳理需求、明确优先级(解铃),才能真正推动进展。
生活中这种例子也随处可见。比如父母和孩子因为手机使用时间争吵,如果家长单方面没收手机,可能激化矛盾;但若家长愿意先反思自己是否过度管控,孩子也愿意承认沉迷的问题,双方共同制定规则,矛盾反而会成为改善关系的契机。这种“共同解铃”的过程,往往比外人介入更有效。
不过,也有人质疑:如果“系铃人”不愿意或没能力解决问题怎么办?这恰恰体现了成语的另一层深意——它强调责任归属,而非强制手段。比如朋友误会你背后说他坏话,你可以主动解释,但若对方拒绝沟通,你的责任已尽,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这时候,“解铃”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放下执念的心态。
在我看来,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尤其值得思考。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将问题归咎于环境或他人,却容易忽略自身能动性。就像团队合作时,与其抱怨“队友不给力”,不如先思考自己能如何优化协作方式。毕竟,当我们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时,也最有潜力成为解决方案的起点。
说到底,“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唤醒主动性。它像一面镜子,照见问题本质的同时,也映出我们解决问题的勇气。下一次遇到难题时,不妨先问自己:我是否系过某个“铃铛”?如果是,那么答案或许就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