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í
  • sh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uí shēng fù hè

成语解释: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随聲坿咊

英文翻译:echo

随声附和的意思

随:1.跟着: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随喜。随波逐流。随行(hāng)就市。2.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宜。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3.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4.像:他长得随他父亲。5.姓。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附:1.外加的;附带的:附录。附设。2.依靠:依附。附随。3.靠近;贴近:附近。附耳交谈。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成语评论

随声附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举个例子,部门开会时,小李明明觉得方案有问题,但看到其他同事纷纷点头说“挺好”,他也就跟着说“没问题”——这就是典型的随声附和。这种情况下,附和者可能并非出于认同,而是为了避免冲突或显得合群。

有人可能会问:“随声附和一定是坏事吗?”其实要看具体场景。比如朋友试穿新衣服问你意见,真诚地说“特别适合你”可能比冷冰冰的批评更贴心。但若在重要决策中盲目跟风,比如投资时只听别人说“稳赚”就跟着投钱,这种附和就可能带来风险。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容易陷入附和怪圈。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文化、职场中的“气氛组”、短视频评论区整齐划一的“哈哈哈”,都在无形中培养着附和习惯。有次我在读书会上提出不同观点,反而让讨论变得更有深度——这让我意识到,偶尔打破附和惯性其实能创造新价值。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附和?心理学有个解释叫“社会认同效应”:当群体意见统一时,个体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以求归属感。就像参加不熟悉的美食聚会,很多人会跟着别人点菜,哪怕根本不知道那道菜是什么味道。

不过有个误区需要注意:不随声附和不等于处处唱反调。我观察过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他们既不盲目赞同,也不刻意反对,而是会说“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如果再加上……会不会更好?”这种建设性表达既保留了独立思考,又维护了沟通氛围。

下次遇到需要表态的场合,不妨先停顿三秒。就像上周买菜时,摊主极力推荐“今天草莓特别甜”,我没有立即附和说“确实甜”,而是先尝了一颗再决定——这个微小动作让我既没有违心夸赞,又买到了真正满意的水果。生活里的选择,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

随声附和的造句

  1. 造句 依依对妈妈的建议随声附和,同意全家一起去郊游。
  2. 造句 我们说话做事要有主见,不该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 造句 这件事你不能矮人看戏,随声附和。
  4. 造句 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5. 造句 会上,他没有提出新的见解,只随声附和了几句。
  6. 造句 这个观点明明是错误的,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许多随声附和的人?
  7. 造句 莫斯科人一味地随声附和伊利亚安德烈伊奇罗斯托夫也属于他们之列,在一段短时间内,缺乏言论的领导者,对于战争尚无明确的见解。
  8. 造句 习惯随声附和别人言论,会成为缺乏主见的人。
  9. 造句 随声附和上级的意见,正是老王一路升官的诀窍。
  10. 造句 但是,立刻就有些旅客对这个建议随声附和表示同意,尤其是普洛克托上校特别拥护这个办法,这个冒失鬼,他觉得完全可以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