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ǎ mǎ hǔ hǔ
成语解释: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馬馬虎虎
英文翻译:careless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马马虎虎”这个词,听起来像在描述一匹不太机灵的马,又像在形容一只呆头呆脑的老虎,但实际上,它和动物没半点关系。比如有人问:“这份报告写得怎么样?”你回一句“马马虎虎”,对方可能瞬间就懂了——不算太差,但绝对称不上好。这种模糊的评价,像极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结果:知识点都看过,但真要深究起来,心里又直打鼓。
为什么人们总爱用“马马虎虎”呢?或许因为它自带缓冲效果。当同事拿着方案来征求意见,直说“不够专业”容易伤人,但换成“这里可以再打磨打磨”就显得温和许多。这种语言智慧,就像给批评裹了层糖衣,既表达了真实想法,又给双方留了台阶。
有次朋友装修新房,验收时发现墙漆颜色和效果图差了三个色号。装修师傅挠着头说:“灯光照照就一样了嘛,马马虎虎能住人。”这话让我哭笑不得——墙漆可以马虎,但花出去的预算和时间可马虎不得。生活中有些事确实不必较真,比如外卖送错筷子,或是网购衣服色差,但涉及重大决策时,“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可能埋下隐患。
我发现现代人特别容易陷入“马马虎虎陷阱”。工作任务用六分力应付,健身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读书都习惯性跳着章节看。这种状态像温水煮青蛙,短期看似乎省时省力,但长远来看,可能错过真正重要的成长机会。就像用美颜相机久了,会忘记自己真实的皮肤状态。
不过换个角度看,“马马虎虎”也有其生存智慧。面对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回不完的消息,偶尔选择“划水”反而是种自我保护。就像手机需要省电模式,人生也需要调节能耗。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时候能马虎,什么时候必须较真——给闺蜜拍照可以连拍一百张,但签合同绝不能少看一个标点。
下次听到别人说“马马虎虎”时,不妨多问一句:“你说的这个马虎,是战略性偷懒,还是习惯性将就?”毕竟,生活的艺术不在于处处完美,而在于懂得在粗糙处留白,在关键处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