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yuān jiào qū
成语解释:指申诉冤屈
成语出处:巴金《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申诉冤屈
繁体字形:鳴寃叫屈
英文翻译:complain about for justice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冤:1.冤枉;冤屈:冤情。鸣冤。申冤。含冤负屈。2.冤仇:冤家。结冤。3.上当;吃亏:花冤钱。白跑一趟,真冤!4.欺骗:你别冤人!
叫:呼喊:叫喊。叫嚣(呼喊,吵闹)。叫阵。叫座(戏曲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叫苦不迭。鸣冤叫屈。
屈:1.弯曲;使弯曲:屈指。屈膝。猫屈着后腿,竖着尾巴。2.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3.理亏:屈心。理屈词穷。4.委屈;冤枉:受屈。叫屈。你可屈死我了。5.姓。
“鸣冤叫屈”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菜市场里,老张发现自己买的苹果被小贩偷偷换成了烂果,他立刻扯着嗓门喊:“你这人咋能这样坑我!”周围群众纷纷围过来看热闹。这种情况就叫“鸣冤叫屈”——明明占理却吃了亏,必须当众讨个说法。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有人需要“鸣冤叫屈”?其实这背后藏着个关键问题:当正常维权渠道不够畅通时,普通人只能选择更激烈的方式。就像去年邻居王姐的遭遇,物业乱收停车费,打了半个月投诉电话没人理,最后她直接在业主群里发长文控诉,第二天物业经理就主动联系解决问题。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变化。以前可能需要击鼓告状,现在变成了发微博、拍短视频。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会“来事”的年轻人,遇到不公平时更擅长用幽默段子或创意视频来“鸣冤”,这样既表达了诉求,又避免了正面冲突,反而更容易获得舆论支持。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为什么同样的委屈,有人能维权成功,有人却石沉大海?关键在于是否“会叫”。就像上周快递站弄丢了我的包裹,我先心平气和查监控留证据,再拿着录像找站长理论,最后不仅获得了赔偿,站长还送了我两张快递优惠券。这说明“鸣冤”也要讲方法策略。
从个人经历看,现代社会其实给“鸣冤叫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上个月同事小刘被公司克扣加班费,他收集好打卡记录和工作邮件,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网站提交了电子材料,三天后就收到了补发款项。这种“数字化鸣冤”既保留了传统成语的精髓,又符合新时代的办事节奏。
说到底,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是因为它戳中了人性里最朴素的渴望——求个公平。但咱们也要记住,真正的高手既懂得适时发声,更明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前提是“哭得在理”。下次遇到不公时,不妨先深吸口气,把情绪化的“叫屈”变成有理有据的“讲理”,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