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ng cuàn xià tiào
成语解释: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成语出处: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上竄下跳
英文翻译:run clandestine errands up and down the line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窜:1.逃跑;乱跑:流窜。抱头鼠窜。2.改易(文字):窜改。点窜。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上窜下跳”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一个有趣的情景:邻居家的小猫为了抓窗帘上的飞蛾,从地板蹦到沙发,又踩着书架往上窜,最后打翻花瓶摔了个四脚朝天。主人哭笑不得:“你这上窜下跳的,到底抓没抓到虫子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词只能用来形容小动物吗?”当然不是!公司新来的实习生为了表现自己,上午抢着帮主管买咖啡,下午主动替同事做报表,甚至跨部门插手别人的项目。老员工私下议论:“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这么上窜下跳反而容易踩线。”
为什么这个成语既适合动物又适合人类?关键在于它同时包含空间移动和目的性两层含义。就像最近热搜里某明星团队的操作:一边发律师函警告网友,一边买水军刷好评,还要联系媒体发通稿。吃瓜群众看得直摇头:“这波上窜下跳的操作,怕是越折腾越招黑。”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上窜下跳”的行为反而更容易被放大。比如自媒体作者为蹭热点,同一事件上午批判下午洗白,第二天还能再换个角度解读。这种看似机灵的举动,其实正在消耗读者的信任度。
有位退休教师说过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真正的能力是静水深流,不是浪花四溅。”职场中那些踏实做事的人,往往比四处蹦跶的更能获得长期发展。就像种树,频繁挪动树根反而影响生长。下次看到有人忙得团团转时,不妨想想:这些动作真的有必要吗?
最近看社区广场舞队伍的变化很有意思。新来的领队阿姨把民族舞、爵士舞、甚至广场舞大赛的套路全搬过来,队员跟着她每天练新动作,结果两个月后人数反而少了。反倒是原先教基础舞步的王奶奶,队伍规模稳步增长。这事让我想到:有时候专注深耕比花样翻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