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piān bù yǐ
成语解释: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繁体字形:不偏不倚
英文翻译:avoid leaning to either sid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偏:1.不正;倾斜(跟“正”相对):偏锋。太阳偏西了。2.仅注重一方面或对人对事不公正:偏重。偏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偏于基础理论的研究。3.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将。偏师。4.与某个标准相比有差距:体温偏高。工资偏低。收入中等偏上。5.客套话,表示先用或已用过茶饭等(多接用“了”字):我偏过了,您请用吧。6.姓。7.偏偏:不让我去我偏去。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可天偏不下雨。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倚:1.靠着:倚马千言。倚着门框朝外看。2.仗恃:倚势欺人。倚老卖老。3.偏;歪:不偏不倚。4.姓。
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偏偏有人非要搅和成一锅粥。这时候啊,“不偏不倚”这个成语就能派上大用场了。比如说咱们社区调解员老王,处理邻里纠纷时总说:“咱们就事论事,既不偏袒张家的装修噪音,也不帮着李家的过激投诉。”你猜怎么着?这么一摆态度,矛盾双方反而都冷静下来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不偏不倚是不是当和事佬啊?”哎呦这您可就误会了。上次看篮球联赛,裁判老刘吹了个关键哨,赛后采访他说得特实在:“我的哨子既不向着主队的热血,也不照顾客队的委屈,就盯着规则手册说话。”您瞧瞧,这不是和稀泥,而是把准绳稳稳地攥在手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完全中立这事儿真能做到吗?前阵子公司竞聘主管,人力总监的做法就很有意思。她既没被老员工的资历唬住,也没被新人的花式PPT晃花眼,最后选了那个项目数据最扎实的。用她的话说:“咱又不是在菜市场砍价,数据可比人情实在多了。”您别说,这种务实的中立态度还真让大伙儿心服口服。
依我看啊,现在网上动不动就非黑即白的吵吵,缺的就是这股子客观劲儿。就像前天刷到个美食视频,博主尝了网红餐厅既没无脑吹也没跟风黑,把菜品的火候、调味掰开揉碎了讲,最后来了句:“要说值不值这个价,您得自个儿带着舌头来试。”这种不预设立场的表达,可比那些带节奏的强多了。
其实要做到不偏不倚,关键得学会“换鞋走路”。记得大学那会儿辩论赛,我们队长有招绝活——每次准备正反方论据都要写双份。他说:“先把对方的鞋穿脚上走两圈,才知道哪块地砖硌得慌。”这话糙理不糙,现在处理客户投诉时我还常想起这法子。
说到底啊,保持中立不是当墙头草,而是给自己留出观察的余地。就像老话说的“当局者迷”,有时候退后半步反而看得更清楚。下次遇到棘手的事儿,不妨试试把情绪先放兜里,掏出理性这个放大镜好好瞅瞅,说不定就能找到那条刚刚好的中间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