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zhì zhī zhèng
成语解释: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成语出处: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治不好的绝症
繁体字形:不治之癥
英文翻译:the disease for which no cure has been found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治:1.治理:治家。治国。自治。治标。治本。治淮(淮河)。2.指安定或太平:治世。天下大治。3.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县治。府治。省治。4.医治:治病。我的病已经治好了。5.消灭(害虫):治蝗。治蚜虫。6.惩办:治罪。惩治。处治。7.研究:治学。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症:[zhèng]疾病:病症。急症。不治之症。对症下药。[zhēng]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
哎,你说“不治之症”这种词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对吧?但咱老祖宗留下的成语里啊,还真有不少和这事儿沾边的。比方说“病入膏肓”,这词儿最早可是《左传》里蹦出来的典故,说晋景公生病后连神医扁鹊都摆摆手说治不了啦。现在嘛,大伙儿用它形容问题严重到没法治,您瞧,这不就跟“不治之症”对上号了?
那有人要问了:“这些成语是不是都特消极啊?”嘿,您别说,还真不一定!就拿“沉疴难起”打比方,虽然字面意思是老毛病难治好,但要是用在创业失败后重新振作的故事里,反而能带出点“百折不挠”的劲儿。说白了,成语的味儿啊,得看咱怎么调!
再唠个冷知识,“药石罔效”这词儿特别有意思。古代“药”指草药,“石”是针灸用的砭石,合起来就是所有治疗手段都失效了。不过您发现没?这类成语反而提醒咱们,遇到难题时别光盯着“治病”,得学会换思路找解药——这不正是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大于治疗”吗?
要说最让我有感触的,还得是“膏肓之疾”背后的哲学味儿。您琢磨啊,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这地界儿连华佗都够不着。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有些问题啊,压根儿不是靠蛮力能解决的,得讲究个“对症下药”。就像现在说的“精准医疗”,嘿,老祖宗的智慧早埋下伏笔啦!
有朋友可能会嘀咕:“这些成语现在用是不是太老派了?”要我说啊,老词儿也能唱新戏。您看抗疫期间,不就有医生把“妙手回春”这种原本形容绝症治愈的词,用来鼓励大家相信科学治疗吗?所以说啊,语言这玩意儿就像橡皮泥,关键看咱怎么捏出时代的新形状。
最后扯句实在话,甭管是成语里的“不治之症”还是现实中的疑难杂症,人类不都是边摔跟头边长本事嘛!就像那个“柳暗花明又一村”,谁知道下个路口会不会碰见转机呢?医学在进步,心态也得跟上趟儿,您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