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rú shí gài
成语解释: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成语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下等人
繁体字形:九儒十匃
英文翻译:intellectuals are discriminated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丐:1.乞求:乞丐。2.文言中又指给予。
“九儒十丐”这个成语,乍一听像在调侃某种排序规则,但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历史印记。比如有人吐槽公司内部资源分配时说:“咱们技术团队现在简直是九儒十丐,连市场部实习生都敢对代码指手画脚。”这种用法既点出了团队地位差异,又带点黑色幽默。
为什么用“九儒十丐”形容现代场景?其实这个成语诞生于元代,当时统治者将儒生排在第九层,仅高于乞丐。如今人们借用它,更多是表达对某些领域价值被低估的不满。比如自媒体创作者自嘲:“做内容策划的还不如带货主播吃香,当代九儒十丐实锤了。”这种比喻让抽象的社会现象瞬间有了画面感。
在社区读书会上,有位退休教师曾感慨:“现在愿意静心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倒成了九儒十丐。”这话引发全场会心一笑。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知识真的贬值了吗?我倒觉得,所谓“九儒十丐”更多是阶段性现象。就像二十年前程序员还被称作“码农”,如今却成为技术创新的代名词。某个领域的价值认定,往往需要时间沉淀。就像宋代文人最初也不受武将待见,但最终留下了璀璨的宋词瑰宝。
最近看到高校增设古籍修复专业,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这让我想到: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曾被边缘化的领域反而会焕发新生机。就像元代儒生的窘境,放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短暂插曲。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终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下次听到有人用“九儒十丐”抱怨时,不妨笑着回应:“别忘了,元朝之后就是文艺复兴。”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直线上升,但每个坚持深耕的人,都在为改变排序规则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