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gāi bā yán
成语解释: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九垓八埏
英文翻译:Nine ridges and eight ridges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垓:1.古代指一万万。2.垓下(Gāixià),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埏:[shān]用水和(huó)土;和泥。[yán]1.边际;边远的地方。2.墓道。
说起"九垓八埏"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出自《封禅文》里的"遍览九垓八埏",字面意思是天地间的各个角落。就像我们常说"走遍五湖四海",但"九垓八埏"更强调空间的广阔无垠。比如:"现代卫星技术让人类真正实现了'巡天遥看九垓八埏'的梦想,从北极冰川到热带雨林都能实时观测。"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成语里的数字'九'和'八'有什么特殊含义?" 其实在古汉语中,"九"常用来表示极限(如九重天),"八"则指八方(东南西北加四维)。合在一起就像用"三维坐标系"丈量天地,既有垂直高度又有水平广度。想象你站在山顶俯瞰,脚下是绵延八方的原野,头顶是直上九霄的苍穹——这就是成语描绘的壮阔景象。
在当代生活中,这个成语依然有鲜活的应用场景。比如描述全球化:"跨境电商平台打破了地理界限,让'九垓八埏'的特产都能装进购物车。" 又或者用在环境保护:"治理雾霾需要九垓八埏的协作,从工厂减排到家庭垃圾分类都要重视。" 我特别喜欢用它形容知识获取:"在慕课平台,学习者可以畅游九垓八埏的知识海洋,今天学量子物理,明天听敦煌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上帝视角"的既视感。就像用无人机拍摄的全景照片,既能看见森林全貌,又能发现林间小鹿。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恰恰是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所欠缺的。当我们被碎片信息包围时,不妨偶尔用"九垓八埏"的视野观察世界,或许能找到新的思考维度。
有人可能会困惑:"这么文雅的成语会不会显得掉书袋?" 其实只要用得恰当,反而能提升表达质感。比如在乡村振兴主题的演讲中说:"要让九垓八埏的乡村都焕发生机,既要保护古村落的乡愁记忆,也要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紧扣时代脉搏。关键在于根据场合调整语言浓度,就像煮汤时的盐,适量才能提鲜。
站在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九垓八埏"这类成语就像活化石,承载着先人对空间的认知智慧。当我们用手机导航规划跨国路线时,何尝不是在实践"遍历九垓八埏"的古老愿望?这种古今对话的奇妙感,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下次规划旅行路线时,或许可以笑着说:"这次我们要征服九垓八埏中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