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ǎo bù qǐ
成语解释: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了不起
英文翻译:amazing
了:[le]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a)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水位已经低了两米。b)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你先去,我下了班就去。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也很高兴。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a)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下雨了。春天了,桃花都开了。他吃了饭了。天快黑了,今天去不成了。b)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天一下雨,我就不出门了。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c)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本来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d)表示催促或劝止:走了,走了,不能再等了!。好了,不要老说这些事了![liǎo]1.完毕;结束:了结。了账。没完没了。一了百了。不了了之。这事儿已经了啦!2.放在动词后,跟“得、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办得了。做得了。来不了。受不了。3.完全(不);一点(也没有):了不相涉。了无惧色。了无进展。4.姓。5.明白;懂得:了然。了解。明了。了如指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成语是中文里的“压缩包”,短短几个字就能讲清一个道理。比如“三人成虎”,字面看像在说老虎有多可怕,其实它想表达的是谣言传播的威力。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谣言能像老虎一样吓人?答案藏在故事里——当第一个人说街上有虎,没人信;第三个人再说时,大家就信以为真了。这说明重复传播会让虚构变得可信,就像现在社交媒体里的假消息传播链。
再看“亡羊补牢”,总有人觉得这是“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但仔细想想,这个成语其实带着积极意味:羊圈破了导致羊逃跑,及时修补还能防止更多损失。关键在“犹未迟也”四个字,它传递的不是懊悔而是行动力。好比工作中出现失误,比起甩锅推责,立即制定补救方案才是正解。
有些成语常被误解本意。比如“空穴来风”,现在常用来指谣言,但原意恰恰相反——有洞穴才会进风,比喻传言有根据。这种语义反转挺有意思,就像现代网络用语“打脸”从物理动作变成了承认错误。语言在流动中产生新生命,不必死守原意,但了解本源能避免误用尴尬。
个人觉得成语最妙的是场景适配性。用“如鱼得水”形容职场新人找到合适岗位,比说“工作顺利”生动十倍。但要注意文化差异,“画蛇添足”在西方人听来可能费解,毕竟他们不喝蛇汤。这种语言壁垒恰是文化独特性的证明,就像咖啡与茶的香气无法互相替代。
当成语遇上数字时代,会产生新化学反应。视频博主用“守株待兔”吐槽等快递的心态,00后把“刻舟求剑”编成说唱歌词。这些创新用法让古老智慧持续保鲜,就像把青铜器改造成潮牌项链,既保留历史纹路,又闪烁现代光芒。语言本就不是博物馆藏品,而是流动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