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ǐ xìng bàng qì
成语解释: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发脾气;撒气。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繁体字形:使性謗氣
英文翻译:To use one's nature to slander one's spirit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性:1.性格:个性。天性。耐性。2.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性。弹性。药性。碱性。油性。3.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性。纪律性。创造性。适应性。优越性。普遍性。先天性。流行性。4.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性器官。性行为。性生活。性的知识。5.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6.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语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别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如俄语名词有阳、阴、中三性。
谤:攻击人,说人坏话:毁谤。诽谤。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使性谤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因为情绪失控而迁怒他人,甚至说出伤人的话。比如同事小王熬夜赶工方案被领导批评,他转头对帮忙整理资料的实习生发火:“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难怪只能打杂!”这就是典型的“使性谤气”。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会在情绪激动时伤害无辜的人?
核心问题其实藏在“情绪转移”里。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或挫败感时,大脑的理性思考区域会被情绪压制,这时候容易把负面情绪转移到更容易发泄的对象上。就像装满水的杯子被轻轻一碰就会溢出,人的情绪容量也是有限的。这时候需要反问自己:我真正生气的对象是谁?这个思考能帮助划清情绪边界。
有个真实的案例能说明问题。张女士被客户刁难后回家斥责孩子玩具乱放,孩子委屈地说:“妈妈以前都夸我收拾得整齐。”这句话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转嫁工作压力。这种“踢猫效应”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觉察情绪链条。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迁怒时,不妨做个深呼吸,像按下暂停键那样给自己三秒钟缓冲。
有人认为“发火是真情流露”,但我的观察恰恰相反。真正的情商高手都懂得“情绪分流”——把工作中的烦恼留在办公室,把家庭矛盾留在卧室外。就像给不同房间安装隔音棉,这种心理区隔能避免负面情绪的交叉感染。有个小技巧很实用:准备个“情绪收纳盒”,把烦心事写下来封存,等冷静后再处理。
关于如何处理这类情况,我的建议是建立“情绪天气预报”机制。就像出门前查看天气,我们也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情绪指数。当觉察到情绪温度升高时,提前告知身边人:“我现在需要冷静十分钟”。这种预警系统既能保护关系,又能给自己创造调整空间。记住,情绪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使性谤气”?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堆积可能是主因。这时候不妨试试“情绪拆弹法”:把大问题拆解成小目标,就像拆除炸弹时先剪断蓝线再处理红线。当每个压力源被逐个击破,那种想要发泄的冲动自然会减弱。毕竟,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生气,而是懂得让情绪安全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