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ā qí]
注音 ㄅㄚ ㄑㄧˊ
是否常用

八旗的意思

词语解释

  1. 八旗bā qí

    基本解释

    八旗 bāqí

    [the “Eight Banner”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辞典解释

    八旗  bā qí  ㄅㄚ ㄑㄧˊ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
    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余为右翼。」

    英语 Eight Banners,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Manchu later Jin dynasty 後金|后金[Hou4 Jin1] from c. 1600, subsequently of the Qing dynasty

    法语 Huit Bannières

网络解释

  1. 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的单字解释

  • 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 1.旗子:国旗。红旗。挂旗。2.指八旗:汉军旗。3.属于八旗的,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旗袍。4.八旗兵驻屯的地方,现在地名沿用:正黄旗。5.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6.姓。

【八旗】的常见问题

  1. 1. 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务正业,寻花问柳,表明清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

  2. 2.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做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3. 3. 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百无一能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4. 4. 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

  5. 5.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作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6. 6. 本文运用八旗谱牒资料,对萨满教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7. 7. 第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满州的八旗制度。

  8. 8. 子弟书因为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是八旗子弟而得名。

  9. 9. 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利益争夺反映了八旗制度对汉人的深刻影响。

  10. 10. 这种组织历久不衰,保存至今,与满族八旗制度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