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òu
  • zhǐ
  • b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ì tòu zhǐ bèi

成语解释: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成语出处: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繁体字形:力透紙背

英文翻译:forceful

力透纸背的意思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透:1.(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透水。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出它的本质。2.暗地里告诉:透消息。透个信儿。3.透彻:把道理说透了。我摸透了他的脾气。4.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雨下透了。我记得熟透了。5.显露:这花白里透红。

纸:1.供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用的片状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成。2.量词。用于计算文件、书信等的张数:一纸电文。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成语评论

力透纸背”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写毛笔字时,墨水渗到纸的背面,留下深深的痕迹。这时候你夸他“这一笔真是力透纸背”,既形容了字迹的遒劲,又暗指他下功夫钻研的态度,是不是比单纯说“写得好”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词只能用来夸书法吗?”当然不是!比如描述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作者用三行对话就让反派形象力透纸背”,这里强调的是文字背后的洞察力。再比如评价运动员:“她击球时的爆发力简直力透纸背”,这时候既形容物理力量,也暗含突破极限的意志。

为什么这个词能经久不衰?我觉得它巧妙连接了“看得见的表现”和“看不见的付出”。就像做陶艺,既要让胚体均匀受力(物理层面的透),又要融入创作时的专注(精神层面的透)。这种双关属性,让它在现代职场中也适用——比如夸同事的方案“数据支撑力透纸背”,既认可专业度,又暗示背后的调研投入。

不过要注意语境错位。有次听人评价甜品“甜得力透纸背”,虽然幽默但容易引发歧义。成语活用可以俏皮,但核心要守住“深厚力量穿透载体”的本质。下次你想赞美别人的扎实成果时,不妨试试这个自带文化底蕴的表达,或许比“666”更有回味空间。

话说回来,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力透纸背”式的深耕反而显得珍贵。当短视频追求15秒抓眼球时,能静心打磨内容的人,不正像那支穿透纸张的毛笔?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最近一次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是什么时候?

力透纸背的造句

  1. 造句 爷爷的画力透纸背,十分传神。
  2. 造句 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力透纸背。
  3. 造句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力透纸背,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4. 造句 于右老的草书,笔力柔中带劲,有力透纸背之感。
  5. 造句 老先生的题字笔力苍劲,真可谓力透纸背。
  6. 造句 这篇社论见解力透纸背,精辟绝伦。
  7. 造句 看他挥毫力透纸背,真可谓入木三分。
  8. 造句 这本诗集是力透纸背的佳作。
  9. 造句 这部小说力透纸背地刻划了人性的光明与坚强。
  10. 造句 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力透纸背的佳作。

"力透纸背"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