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
成语解释: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繁体字形:動輒得咎
英文翻译:be blamed for whatever one does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辄:文言副词。就;总是:浅尝辄止。动辄得咎。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咎:1.过失;罪过:咎由自取。2.责备;处分:既往不咎。3.凶:休咎(吉凶)。
哎,说到“动辄得咎”这个成语,大家是不是有点耳熟但又想不起具体咋用?说白了,它就是形容一个人不管干啥都容易被挑刺儿,稍微动一下就可能被责怪。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在公司里负责整理文件,结果领导嫌他动作太慢,同事又抱怨他分类不仔细,搞得他挠头嘀咕:“我这是动辄得咎啊,左右不是人!”你瞅,这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这时候有人可能问了:“那这成语和‘吃力不讨好’有啥区别?”嘿,问得好!虽然意思相近,但“动辄得咎”更强调“行为本身容易被挑错”,而“吃力不讨好”侧重“付出得不到认可”。比如你熬夜给朋友做生日蛋糕,结果对方说糖放多了——这算动辄得咎;但如果你主动加班却被说效率低,那就属于吃力不讨好。怎么样,是不是有点门道了?
再来个生活化的场景:小红穿条破洞牛仔裤去亲戚家吃饭,妈妈嫌她“不正经”,姑姑说她“学坏了”,连三岁小表弟都指着她喊“裤子烂了”。小红一甩马尾辫:“我就穿个衣服,咋就动辄得咎了呢?”你看,这种情况是不是特能引起共鸣?毕竟谁还没经历过被不同标准同时“狙击”的无奈啊!
不过话说回来,为啥总有人容易陷入动辄得咎的困境呢?依我看啊,关键在“标准模糊”。比如职场上,老板要的是创意又得控制成本,要效率还得保证质量——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最容易让人踩雷。这时候就得学学太极推手,提前问清楚优先级,毕竟咱们不是孙悟空,没法七十二变对吧?
最后提个醒:遇到动辄得咎的情况,别急着自我怀疑。就像老话说的“众口难调”,有时候真不是你的问题。学会把别人的评价当参考而不是标尺,该解释时好好沟通,该坚持时也别怂。记住,连人民币都有人不喜欢,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保持自己的节奏,日子才能过得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