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qí bǎi guài
成语解释:许许多多奇特怪异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千奇百恠
英文翻译:all sorts of strange thing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奇:[qí]1.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奇事。奇闻。奇志。奇勋。奇耻大辱。商品奇缺。山势奇险。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奇兵。奇袭。出奇制胜。3.惊异:惊奇。不足为奇。4.姓。[jī]1.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奇数。奇偶。2.零数:五十有奇。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成语就像藏在语言里的彩蛋,有人用"画蛇添足"形容多此一举,可你见过用它吐槽装修的吗?"老李给白墙贴了十层壁纸,简直是给蒙娜丽莎画眉毛——画蛇添足。"这种鲜活用法,比字典解释有趣多了。
为什么成语能这样变形使用?其实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水。就像"对牛弹琴"原本批评听者愚钝,现在有人反着用:"我给甲方讲设计理念,感觉自己才是对牛弹琴的那头牛。"这种黑色幽默,恰恰折射出当代职场人的无奈。
有人担心乱用成语会破坏文化,我倒觉得不必紧张。宋朝人把"雪中送炭"改成"雪中送炭贵及时",明朝人又添上"不如锦上添花易",每个时代都在重塑语言。重要的是把握内核——比如"刻舟求剑"说的不是船和剑,而是教人懂得变通。
如何创造好玩的成语新用法?记住三个要点:情境要具体(比如吐槽双十一购物)、对象要明确(像说自家猫主子)、反差要强烈。试着改写"守株待兔":"等地铁时刷手机错过三趟车,简直是21世纪守株待兔。"这种现代化移植,能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下次听到"佛系青年把躺平说成明哲保身",别急着纠正。语言在碰撞中才有生命力,就像黄河九曲十八弯照样奔流入海。关键不在于是否完全循规蹈矩,而在于是否传递了真实的生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