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jīn zhòng dàn
成语解释:比喻重要的工作与任务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本是乖巧不过的人,落得把千斤重担卸在他身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重要的工作
繁体字形:千斤重擔
英文翻译:A heavy load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担:[dān]1.用肩膀挑:担水。2.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当。担待(a.原谅;b.担当责任)。担重任。担风险。[dàn]1.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2.一挑东西:担子。勇挑重担。3.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担等于一百斤。4.量词,用于成担的东西:一担水。[dǎn]同“掸”。
“千斤重担”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一千斤重的担子”,但实际生活中谁会真的扛起这么重的实物呢?其实它更多用来比喻巨大的责任或压力。比如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总用‘千斤重担’形容责任重大?”答案就藏在它的使用场景中——当一个人需要承担超出常规的使命时,这个成语就像放大镜,把无形的压力转化为具象的画面。
看这个例子:“刚接手这个濒临倒闭的工厂时,王厂长感觉自己挑着千斤重担,每天最早来最晚走,连做梦都在算账本。” 这段话里,“千斤重担”既描绘了挽救企业的压力,也暗示着责任带来的行动力。有意思的是,中文里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如履薄冰”“泰山压顶”,但“千斤重担”更侧重主观能动性——担子虽重,人却主动扛着它前行。
再举个现代职场场景:“新晋项目经理小张在季度汇报会上说:‘这个项目是公司今年的战略重点,虽然像千斤重担压在身上,但团队每个人都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 这里既点明了项目的重要性,又传递出团队迎难而上的态度。我注意到,当代年轻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常会搭配具体行动方案,比如“分解任务”“寻求支持”,这说明现代人更懂得把抽象压力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有人可能会疑惑:“千斤重担只能形容负面压力吗?”其实不然。看看这个励志案例:“支教老师李雪在日记里写:‘山村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就像甜蜜的千斤重担,推着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这个用法打破常规,把责任转化为动力源泉。我个人认为,这种积极转化正是中文成语的魅力所在——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语境下能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
观察这些例句会发现,使用“千斤重担”时往往伴随着转折。比如:“虽然照顾患病父母如同千斤重担,但看到他们病情好转,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这种“压力-突破”的叙事结构,恰好印证了中华文化中“苦尽甘来”的哲学思维。就像扁担两头的箩筐,一头装着责任,另一头则载着成长。
当我们在生活中用到这个成语时,不妨多思考它背后的韧性光芒。那些被比作“千斤重担”的事物,本质上都是人生的重要锚点。它们可能暂时压弯我们的腰,但最终会让我们站得更直,就像被风雪洗礼过的竹子,来年春天反而蹿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