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wǎng jīn lái
成语解释: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成语出处:晋 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指从古到今
繁体字形:古往今來
英文翻译: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智慧。比如“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人坐船时把剑掉入河中,却在船帮刻记号想按标记找剑。表面看是笑话死板的人,但细想会发现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普遍局限——我们总爱用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
有人问:“这故事和现代生活有关系吗?”举个职场例子就明白了。某公司用五年前的营销方案推广新产品,结果市场反响平平,像不像在湍急河流里对着旧记号捞剑?环境变化时,思维不升级就容易闹这种笑话。
再看“亡羊补牢”,这个汉代就有的成语常被误解为单纯补救。其实《战国策》原文里,牧民发现羊圈破洞后,邻居说:“赶紧修,还能防止狼群再来。”这里藏着两层智慧:一是止损要快,二是危机中藏着新机会。就像现在企业数据泄露,及时修复系统漏洞的同时,反而能提升用户信任度。
有个有趣的现象: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变形。比如“水到渠成”原指灌溉系统,现在常用来形容条件成熟自然成功。但短视频时代有人反着用:“先挖渠再引水,机会都是设计出来的。”这种创新用法反而让老成语焕发新活力。
为什么有些成语流传千年不衰?拿“塞翁失马”来说,它的内核是动态思维。战国边塞老人丢了马,邻居安慰他,他却说:“未必是坏事。”结果马带回胡地骏马,儿子骑马摔断腿,战时反倒因残疾免了兵役。这个故事没有非黑即白的结论,只说“祸福相依”,这种开放式的智慧特别契合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性的心态。
个人觉得成语就像压缩包,每个都封装着完整的人生模型。用“盲人摸象”做会议纪要时,能提醒我们多角度记录;用“庖丁解牛”处理复杂项目,强调找准关键脉络。下次遇到难题,不妨翻翻成语词典——古人早把解决方案浓缩在四字里了。
语言研究者发现,成语使用频率高的地区,人们决策时更倾向长远考虑。比如常说“未雨绸缪”的群体,家庭应急储蓄率平均高出23%。这些浓缩的生存智慧,正在大数据时代获得新的验证。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守株待兔”在宋代话本里原本是讽刺农夫的,但现代创业者却赋予新解——在流量入口“守株”,用自动化工具“待兔”,反而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你看,老成语永远能长出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