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lǐ gū lū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忽又听见他们叽里咕噜的说起外国话来,我以为他们请了外国客来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说话或响声
繁体字形:嘰裏咕嚕
英文翻译:Jabbering
叽:拟声词。小鸟或小鸡的叫声:小鸟叽叽叫。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咕:拟声词。母鸡、斑鸠等的叫声。
噜:〔噜苏〕啰唆。苏(su)。
提到“叽里咕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说话含糊不清”,比如:“他开会时紧张得叽里咕噜说了一堆,大家都没听懂。”但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人吗?举个例子:楼下装修队的电钻声叽里咕噜响了一上午,吵得我脑壳疼——你看,这里反而用来描述机械噪音的杂乱感。
有人可能会问:“叽里咕噜只能用来批评人吗?”其实不然。我曾在菜市场见过一位老奶奶,用方言和摊主叽里咕噜砍价,最后两人笑着成交。这里既没有贬义,反而透着市井生活的鲜活气息。语言就像橡皮泥,怎么捏全看使用场景。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词还能制造幽默效果。比如朋友模仿外星人电影台词:“#@%&*叽里咕噜!”配上夸张手势,全场爆笑。这种用法跳出了常规框架,反而让人看到语言的弹性。我自己写故事时,就喜欢用“键盘被猫踩得叽里咕噜乱响”来替代“猫捣乱”的俗套描写。
那么什么时候该慎用这个词?我的经验是:正式场合慎用,但日常交流大可放飞。上周团队讨论方案时,实习生小声嘀咕:“这个设计会不会有点叽里咕噜?”大家先是一愣,接着会心一笑——既委婉表达了“复杂难懂”,又缓解了会议紧张感。
语言从来不是死板的规则集合,更像是流动的河水。下次听到邻居阳台传来叽里咕噜的鹦鹉学舌,或是看到小朋友拿着玩具电话装模作样地叽里咕噜,不妨会心一笑。这些鲜活的场景,不正是语言生命力的最佳注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