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lì shuāng shōu
成语解释: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但愿吾兄从此一帆风顺,升官发财,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发,真是名利双收,再好没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补语;指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繁体字形:名利雙収
英文翻译:gain both fame and wealth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双:1.属性词。两个(多为对称的,跟“单”相对):双翅。举双手赞成。男女双方。2.用于成对的东西:一双鞋。一双手。买双袜子。3.属性词。偶数的(二、四、六、八等,跟“单”相对):双数。双号。4.加倍的:双料。双份。5.姓。
收:1.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收拾。收藏。收集。收篷。衣裳收进来了没有?2.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收回。收复。收税。没收。收归国有。3.获得(经济利益):收入。收益。收支。4.收获;收割:收成。秋收。麦收。今年早稻收得多。5.接;接受;容纳:收报。收留。收容。收礼物。收徒弟。6.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心。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收不住了。7.逮捕;拘禁:收监。8.结束;停止(工作):收工。收操。收场。
提到“名利双收”,很多人会联想到“既赚了面子又得了实惠”。比如《史记》里记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通过治水赈灾赢得百姓爱戴,朝廷也给他加官晋爵,这就是典型的“名利双收”。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事能让人同时收获名声和利益?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某网红医生坚持在短视频平台做免费科普,两年积累千万粉丝。后来他出版的医学书籍销量破百万册,既被网友称为“良心博主”,又通过版权收入改善了生活。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当一个人做的事真正解决了大众需求时,社会认可(名)和经济回报(利)往往会形成正向循环。
有人可能会问:名利双收是不是投机取巧?看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就明白了。他几十年扎根田间搞科研,让亿万中国人吃饱饭。国家授予他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社会颁发各种荣誉,这些名与利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说明真正的名利双收需要长期价值积累,而非短期操作。
不同领域如何实现名利双收?科技创业者开发环保材料,既能获得行业奖项(名),又能抢占市场先机(利);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展示技艺,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名),又打开了产品销路(利)。关键是要找到利己利他的平衡点——就像开餐馆,菜做得好吃是根本,装修服务是加分项,两者兼备才能宾客盈门。
值得注意的是,刻意追求名利双收反而容易翻车。某些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某些企业搞慈善营销翻车,都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个人认为,抱着“但行好事”的心态做事,名和利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就像种果树,天天盯着果子会不会长反而焦虑,按时浇水施肥的,秋天自然硕果累累。
现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短视频创作者拍乡村生活,意外带火土特产;程序员开源代码,反而获得高薪offer。这些案例揭示新规律——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真诚分享专业知识或生活智慧,可能比刻意经营更容易获得双重回报。毕竟观众的眼睛越来越亮,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内容才有持续生命力。
最后想说的是,追求名利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必将其视为人生终极目标。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最初可能只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就像爱迪生改良电灯时,想的不是能赚多少专利费,而是如何让黑夜变得更明亮。这种纯粹的心态,或许才是打开名利双收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