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 sè guǐ
成语解释:吝啬的或过度节俭的人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真没见过这样的吝啬鬼!收买三个朋友的性命,才使一百块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小气
繁体字形:恡嗇鬼
英文翻译:miser
吝:小气;舍不得:吝啬。悭(qiān)吝。不吝赐教(向人征求意见时用的客气话)。
啬:小气;该用的财物也舍不得用:吝啬。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提到“吝啬鬼”,你脑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种连一根线头都舍不得扔的形象?比如成语“一毛不拔”,说的就是这种人。举个例子:老张买了新房,朋友建议他请客庆祝,他却摆摆手说“家里煮碗面就行”,邻居私下调侃:“他可是铁公鸡中的战斗机,真是一毛不拔!”这种人的行为看似可笑,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吝啬鬼”?有人说是天性使然,有人说是成长环境的影响。比如成语“锱铢必较”描述的就是对微小利益斤斤计较的状态。比如菜市场里,王阿姨为了两毛钱和摊主争了十分钟,最后气呼呼地拎着菜走了。这种行为看似“抠门”,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是她年轻时经历过物质匮乏,养成了过度节俭的习惯。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节俭和吝啬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个人觉得,吝啬的本质是安全感缺失。就像成语“守财奴”描绘的那样——抱着钱罐子睡觉的人,其实害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有个段子说,某富豪穿补丁西装,开二手汽车,却在山区捐建了五所小学。你看,同一个人既能被说成“吝啬”,也能被称作“慷慨”,关键看他觉得什么值得投入。这让我想到,或许我们评价他人时,更需要理解行为背后的逻辑。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成语“分斤掰两”常用来形容过分计较,但现实中可能藏着温暖故事。小区刘大爷常年捡废品,被年轻人嘲笑“抠门”。直到洪水捐款时,他默默掏出皱巴巴的存折——里面是他攒了十年准备捐给留守儿童的钱。这个反转告诉我们:表面的吝啬,有时候只是旁人看不懂的深情。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下次遇到“吝啬鬼”,是先给他贴标签,还是先好奇他的故事?毕竟像“葛朗台”这样的文学形象之所以经典,不只是因为守财,更因为那个疯狂攒钱的行为背后,藏着人性复杂的光影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