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suí zhī zhēn
成语解释: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
成语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珍贵的东西
繁体字形:咊隋之珎
英文翻译:something rare to have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隋:[suí]1.中国朝代名:隋代。2.姓。[duò]1.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既祭,则藏其隋”。2.古同“堕”,垂落。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珍:1.宝贵的东西:奇珍异宝。山珍海味。如数家珍。2.宝贵的;贵重的:珍本。珍品。珍禽。3.看重:珍视。珍重。珍惜。4.姓。
你听说过"和隋之珍"这个成语吗?乍一听像某种古董的名字,其实它源自《战国策》中两个著名典故的合称。"和"指和氏璧,"隋"指隋侯珠,前者是价值连城的玉璧,后者是夜间发光的宝珠,合起来形容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如我们可以说:"这座博物馆新展出的商周青铜器,堪称现代考古界的和隋之珍。"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都是比喻珍贵,为什么要用两个典故组合?这就像我们现在说"劳斯莱斯"代表顶级汽车,说"爱马仕"象征奢侈皮具,当把两个顶级符号叠加,产生的强调效果就翻倍了。就像当代企业家常说的:"我们团队既有技术大牛,又有营销鬼才,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和隋之珍。"
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强调事物的双重珍贵性。比如描写传统工艺时:"老匠人箱底那套明代雕版,既是物质遗产又是技艺传承,实属文化界的和隋之珍。"这样既点明了物品的历史价值,又突出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有意思的是,现代人把家庭相册称为"我家的和隋之珍",既保留古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有人认为这类成语已经过时,我倒觉得它们像传家宝,越用越有味道。就像最近看到某科技博主这样写:"这个开源项目聚集了代码简洁之美和算法创新之光,堪称程序员世界的和隋之珍。"这种古今结合的表达,既保留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必拘泥于具体指代什么珍宝。就像有位老师傅说的:"我家那台用了三十年的缝纫机,能做出最服帖的西装,对我来说就是和隋之珍。"这启示我们,真正珍贵的事物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情感价值,这份心意,或许比物质本身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