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如意而叹息
繁体字形:咳聲嘆氣
英文翻译:sigh in despair
咳:[hāi]表示伤感、后悔或惊异:咳!我怎么这么糊涂!。咳!真有这种怪事儿![ké]咳嗽:干咳。百日咳。连咳带喘。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叹:1.叹气:叹息。可叹。长吁短叹。2.吟哦:咏叹。一唱三叹。3.发出赞美的声音:赞叹。叹为奇迹。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咳声叹气”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自然?举个例子吧。办公室里的小王盯着电脑屏幕,突然“唉——”地长叹一声,接着又咳嗽了两下,同事老李拍拍他肩膀:“方案又被打回来了?”小王点点头,整个人瘫在转椅上。这种场景里,“咳声叹气”既描绘了动作,又传递出无奈的情绪,就像给画面加了层灰蒙蒙的滤镜。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普通的叹气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咳”和“叹”的叠加效果。就像老张家的修车铺,他边拧螺丝边嘟囔“这破车零件都停产了”,喉咙里还卡着半声干咳。这时候的“咳声叹气”不仅是身体反应,更像用声音给烦心事打标点符号。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晚自习教室后排,总有几个学生把数学卷子翻得哗哗响,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唉”声。这种群体性的“咳声叹气”,反倒成了年轻人特有的压力释放仪式——就像游戏里的集体回血技能,叹完气又能继续刷题。
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持续性状态。像刘阿姨每天晨练时,总要对着菜价念叨“三块钱一斤的青菜哟”,配合着标志性的叹气咳嗽二重奏。这种日复一日的“咳声叹气”,已经演变成她表达生活态度的独特方式。
在文学创作里,这个成语能激活读者的通感。比如描写战乱年代的老兵,他蹲在战壕边卷烟,烟丝还没捻实就先咳出一串叹息。这时候的“咳声叹气”不再是简单的动作描写,而是让纸面飘出硝烟味和苦杏仁气息的文字魔法。
说点个人观察: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表情包代替叹气,但遇到真正棘手的难题时,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归这种原始表达。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的表妹,每次数据下滑就抱着猫在沙发上制造“人猫二重叹”——古老的身体语言永远比数字更有温度。
与其把“咳声叹气”看作消极信号,不如理解成情绪缓冲带。它像手机里的飞行模式,让人暂时断开焦虑连接。关键是缓冲之后要切换回正常状态,毕竟问题不会因为多叹两口气就自动解决。下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不妨递杯温水,或者讲个冷到家的笑话——谁知道呢,说不定就咳出个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