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è xuě tūn zhān
成语解释: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
成语出处:明 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十一出:“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噛雪吞氊
英文翻译:Gnawing snow and swallowing felt
啮:咬(多指鼠、兔等):虫咬鼠啮。
雪:1.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2.颜色或光彩像雪的:雪白。雪亮。3.姓。4.洗掉(耻辱、仇恨、冤枉):雪耻。雪恨。昭雪。洗雪。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毡:用羊毛等压制成的块状、片状物:毡鞋。毡垫。油毛毡。
“啮雪吞毡”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背后其实藏着个励志故事。比如有人坚持在沙漠科研站工作,每天面对沙尘暴和泡面,同事开玩笑说:“你这简直是现代版啮雪吞毡啊!”这里的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场景形容坚持?
这得从成语源头说起。西汉苏武被匈奴扣押19年,靠吃雪和毛毯充饥也不投降。重点不在自虐式受苦,而在于展现精神气节——就像现代创业者抵押房产也要实现理想,重点在坚守信念而非刻意吃苦。现在明白为什么老师总说“学习需要啮雪吞毡的精神”了吧?其实不是要我们饿肚子,而是强调专注做事时要有抗干扰能力。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用法。朋友最近备考公务员,每天五点起床刷题,自嘲是“啮雪吞毡备考法”。这种幽默化使用反而消解了原意的悲壮感,更突出当代年轻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不过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坚持应该像煲汤——既要文火慢炖的耐力,也要适时给自己加点“调味料”。
工作中常见这样的场景:项目经理顶着资金压力推进公益项目,同事感慨“这项目做得真是啮雪吞毡”。此时重点转向对初心的守护,与物质条件无关。这说明成语的现代应用更侧重精神层面的坚持,而非字面意义的生存考验。就像健身达人控制饮食,表面看是“吃苦”,实则是朝着目标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苏武当年带着自热火锅被扣押,这个成语还会诞生吗?或许会变成“涮肉守节”之类的说法?语言演变告诉我们,重要的从来不是形式,而是行为背后那份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