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áo
  • h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í jī háo hán

成语解释:因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人民饥寒交迫

繁体字形:嗁饑號寒

英文翻译:cry from hunger and cold

啼饥号寒的意思

啼:1.啼哭:啼笑皆非。哭哭啼啼。2.(某些鸟兽)叫:鸡啼。月落乌啼。虎啸猿啼。3.姓。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号:[hào]1.名称:国号。年号。2.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孔明是诸葛亮的号。3.商店:商号。银号。分号。宝号。4.标志;信号:记号。问号。加减号。暗号儿。击掌为号。5.排定的次第:挂号。编号。6.表示等级:大号。中号。小号。五号字。7.种;类:这号人甭理他。这号生意不能做。8.(号儿)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彩号。9.表示次序(多放在数字后)。a)一般的:第三号简报。门牌二号。b)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10.姓。11.号令:发号施令。12.号筒。13.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14.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háo]1.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北风怒号。2.大声哭:哀号。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成语评论

啼饥号寒”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在历史小说里,我们常读到这样的画面:连年灾荒的村庄里,瘦弱的孩子蜷缩在墙角,一边捂着咕咕叫的肚子,一边用沙哑的声音哭喊“好饿啊”——这正是“啼饥号寒”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啼”和“号”这么夸张的字眼?其实这两个动词特别传神。“啼”让人想到婴儿的啼哭,透着无助;“号”则像北风呼啸,传递着刺骨的寒意。比如纪录片里拍到的北极科考队,队员在零下50度的暴风雪中呼喊着相互取暖,这种场景虽然不是字面意义的贫困,但那种与自然抗争的艰难处境,同样能引发“号寒”的联想。

现代生活中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吗?我在山区支教时见过这样的画面:寒冬腊月,孩子们穿着单衣走两小时山路上学,冻得通红的小手攥着硬馒头。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啼饥号寒”不只是历史书里的词汇,它依然在提醒我们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

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解读。有位作家曾这样描写都市夜归人:“写字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外卖小哥在电动车后座啃着冷掉的包子,寒风中哈出的白气像是无声的叹息。”这种现代版的“啼饥号寒”,把成语的意境延伸到了当代打工人的生存状态。

语言就像活水,既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基因,又映照着当下的生活倒影。当我们用“啼饥号寒”形容贫困时,不应止步于对惨状的描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改变力量——就像公益广告里,志愿者抱着瑟瑟发抖的流浪动物说:“它们的每一声呜咽,都在呼唤我们的善意。”这正是成语在新时代焕发的新生机。

啼饥号寒的造句

  1. 造句 旧社会的农民常常啼饥号寒。
  2. 造句 贫民窟里百姓们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
  3. 造句 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
  4. 造句 每逢灾年,这一带的百姓啼饥号寒,景况十分悲惨。
  5. 造句 解放前,劳动人民天天挣扎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受尽苦难。
  6. 造句 战争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人民都沦落到啼饥号寒或一贫如洗的地步.
  7. 造句 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8. 造句 其实,严村长也是急需钱用的人,在自己啼饥号寒之时管得那么多呢?于是,严老板顺利地占据了龙头坡的树林。
  9. 造句 民间到处啼饥号寒,不断有人饿死。
  10. 造句 北宋末年,朝廷失德于民,横征暴敛,天下百姓啼饥号寒,怨声载道。

"啼饥号寒"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