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lǐ pā lā
成语解释: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成语出处: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8章:“随着他话的尾音,鬼子大队里,响起一片噼里啪啦步枪落地的音响。”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爆裂的声音
繁体字形:噼裏啪啦
英文翻译:Crackling
噼:用于拟声词:噼呖啪啦。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啪:形容放枪、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鞭子甩得~~地响。
啦:[lā]〔啦啦队〕体育竞赛中,通过呐喊、歌舞、吹奏乐器等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活跃赛场气氛的集体。[la]助词。“了(le)”和“啊(a)”的合音:任务超额完成啦!
说到“噼里啪啦”,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过年时鞭炮炸响的声音,也可能是雨点砸在铁皮屋顶的动静。这个拟声词天生带着热闹的烟火气,像一串跳跃的节奏,瞬间能把人拉进具体的场景里。
比如:“除夕夜,孩子们捂着耳朵躲在门后,院子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混着欢笑声,连空气里都飘着硫磺味的年味儿。”这里既有声音的层次感,又带出节日的氛围。有趣的是,这种声音未必总是让人烦躁——夏日的午后,突然落下一阵太阳雨,雨点噼里啪啦打在芭蕉叶上,反而衬得屋檐下格外清凉宁静。
问题来了:噼里啪啦只能形容物理层面的声响吗?其实不然。我曾用这个词描述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会议室里观点噼里啪啦地碰撞,像是擦出火花的打火石。”这种用法跳脱了单纯的声音模仿,转而强调信息密度和思维活跃度,反而让画面更生动。
个人觉得,中文里这类拟声词特别有画面塑造力。比如描写炒菜场景:“热油锅里刚倒下葱姜蒜,瞬间噼里啪啦爆出香气,铁铲翻动间,青烟裹着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不用复杂描述,单凭声音词就能唤醒读者的五感记忆。
为什么我们总对这个词情有独钟?或许因为它自带“正在进行时”的鲜活感。比起“喧闹”“嘈杂”等概括性词汇,噼里啪啦更像按下摄像机录制键,让人直接听见、看见、感受到动态过程。下次写文章时,不妨试试用声音当画笔,或许会有意外惊喜。
冬夜围炉煮茶,柴火在炉膛里噼里啪啦地裂开,火星子窜起又落下。这样的时刻总让人想起,生活里很多美好恰恰藏在看似琐碎的声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