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ǔ shēng tǔ zhǎng
成语解释:当地生长的。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当地生长的
繁体字形:土生土長
英文翻译:native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提到“土生土长”,许多人会联想到“从出生到成长都在同一个地方”。比如:老张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这片土地的脾气摸得门儿清。他总说:“雨水多了要排涝,旱了得引水,就像养孩子得懂它的性子。”这种对环境的深度适应,正是土生土长者的独特优势。
有人问:为什么土生土长的动植物更容易存活?观察城市绿化带就能找到答案。野生的蒲公英能在砖缝里冒头,而精心培育的玫瑰却可能枯萎——本地物种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选择,早已和气候、土壤形成了共生关系。这让我想起外婆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物规律其实也暗含其中。
土生土长的文化习俗又有何价值?江南的评弹、陕北的信天游,这些艺术形式最初都是当地人用方言传唱的。就像用本地食材煲的汤,总比速食包更有滋味。我曾亲眼见过非遗传承人用方言演唱时,观众眼里的光明显更亮——那是基因里的共鸣在起作用。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土生土长的概念是否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上海弄堂长大的阿姨,能准确分辨出阳春面里猪油的比例;在哈尔滨冻过童年的孩子,闭着眼都能在中央大街找到烤红肠的老摊。这种沉淀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是短期居住者难以复制的。就像移植的大树需要支架,而原生树木早已扎根。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土生土长不是封闭的标签,而是理解世界的起点。当云南的咖啡农用祖传经验种出冠军豆,当景德镇的年轻人用古法烧制太空陶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反而迸发新可能。重要的不是永远停留,而是带着这份独特的基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